课本站

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 > 初三九年级 > 苏教版初中初三九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

0 0 0 0 0
版本: 全部 人教版 人民版 苏教版 北师大版 沪教版 鲁教版 冀教版 浙教版 仁爱版 外研版 译林版 闽教版 语文版 青岛版 中图版 科粤版 春粤教版 西师大版 北京版 川教版 粤教版 新华师大版 岳麓版 沪科版 鲁科版 苏科版 湘教版 科教版 鄂教版 长春版
年级: 全部 幼儿园 小学 初中 高中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初一七年级 初二八年级 初三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学科: 全部 语文 数学 英语 物理 科学 地理 化学 生物 历史 政治 思想 音乐 美术 体育 健康教育 品德与生活 品德与社会 绘本故事 历史与社会 信息技术
    册: 全部 上册 下册 全册
类别: 全部     课文原文     视频     课件ppt     试题试卷     课本剧     教学案例|教学实录     剧本|情景剧     插图|图片|课文配图     录音mp3|课文朗读     教学设计|教案设计     阅读答案|练习与测试答案     翻译|译文     教师用书     语法修辞     练习题|练习册答案     阅读理解|阅读训练     教学计划     教材全解|教材解读     练习设计     教案|教案下载     说课设计|说课稿     电子书

囚绿记

《囚绿记》教学设计之一
佚名
  
  [教学任务]
   1. 熟读全文,了解文意;
   2. 积累、品味文中的警句妙语;
   3. 梳理文章结构,把握记叙文拓展的技法;
   4. 品味拟人修辞手法和象征表现手法的运用效果。
  [教学方法]
    问题驱动,自主研读,启发点评。
  [教学时数]一晨读,一课时。
  [教学过程]

  1. 预习要求:
   (1)认真通读全文至少三遍;
   (2)按照“爱绿—囚绿—放绿—怀绿”的情感脉络为全文划分结构;
   (3)从文中标画三个你最喜欢的语句,背诵,品味,旁批你的鉴赏,作好课堂上的交流准备;
   (4)思考本文主要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至少从文中找出三个典型的语句来加以说法和欣赏;
   (5)思考本文主要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这种表现手法使得“绿”获得了怎样更为深刻的意义?
  2. 导入新课:
    生活中人人都喜欢“绿”,现代作家陆蠡对“绿”的态度却是“囚”系。他究竟要表达一种怎样的思想情感呢?为此,他又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技巧呢?大家在预习的基础上用一课时深入研读一下这篇文章。
  3. 理清文章结构。
   (1)互相交流各自划分文章结构的结果;
   (2)学生发言。
     明确:
      一(1—7)、爱绿;二(8—11)囚绿;三(12、13)、放绿;四(14)、怀绿。
  4. 美句品味交流。
   (1)互相交流各自所欣赏的美句,看眼光是否一样,并彼此谈谈欣赏的理由;
   (2)学生发言,集体交流。
   (3)教师推荐:
     ● 绿色是多么宝贵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
     ● 我囚住这绿色如同幽囚一只小鸟,要它为我作无声的歌唱。
     ● 临行时我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
  5. 拟人修辞手法例析。
   (1)全文最主要的修辞手法:比拟。
   (2)学生自主精选三个语句品味,交流,发言。
    ● 例一:我望着这小圆洞,绿叶和我对语。(拟人)
    ● 例二:我囚住这绿色如同幽囚一只小鸟,要它为我作无声的歌唱。(拟物)
    ● 例三:虽则我恼怒它的固执,无亲热,我仍旧不放走它。(拟人)
  6. 象征表现手法的效果。
   (1)学生自主概括最主要的表现手法:象征。
   (2)象征的超时空意义:绿是生命、希望、慰安、快乐的象征,是永不屈服黑暗的象征。
  7. 记叙文拓展的技法。
   (1)文题是“囚绿记”,但文中真正写“囚绿”的只有第8到第11这四个小段,前7自然段是不是离题了?作用是什么?
   (2)这种拓展记叙文以充实内容的技法对我们写作有什么启发?——围绕核心事件、核心情感,往前写,写其“发生前”;当下写,写其“发生时”;往后写,写其“发生后”。
  8. 练习:选一种生活中自己喜爱的植物,以拟人的手法写一篇短文,写出自己对这种植物喜爱的情感变化过程。
 
  《囚绿记》教学设计之二
田亚军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体味作者对“绿”的情感变化,学习反复、比喻等修辞方法的运用。
   2、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法学习本文主题,圈点批注法品味语言。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作者对光明、自由的向往,学习绿色所象征的高贵品质。
  教学过程:

  一、导语:
    绿,是生命的舞蹈者,是大自然的天使,是濒临绝境的希望。它是多么使人迷醉,让人向往!中国现代散文家陆蠡,他对“绿”情有独钟,痴心的想把“绿”囚禁起来,这节课我们就来欣赏他的优美散文《囚绿记》,感受作者的囚绿情结。
  二、作者介绍:学习新课内容之前,我们先简单了解下作者情况
    陆蠡(1908~1942),浙江天台人,他1933年开始散文创作,前后共出版了三部散文集,即《海星》《竹刀》和《囚绿记》。1942年4月被捕。在监狱里,面对刑审,他大义凛然,坚贞不屈,不久即惨遭杀害,年仅34岁。陆蠡的人生和创作生涯均极短暂,作品也不丰盛,但他卓异的人格和独特的文格都将魅力长存。
  三、检查预习情况:接下来我们看一下同学们的预习情况
    给《囚绿记》的生字注音
    嵌(qiàn)瞥见(piē)了(liǎo)截爽直涸辙(hé zhé)移徙(xǐ)揠苗助长(yà)婆娑(suō)猗(yī)郁蕈菌(xùnjùn)
  四、研读课文
    从字词的掌握情况看,同学们预习的情况还是不错的。下面我们来研读课文。
    当老师第一次看到这个题目时,脑海里马上产生一个疑问。我们在第一模块学过“优美的汉字”,知道“囚”是会意字,本意是把一人关起来,它使用的对象一般是人,但作者在这却给文章起名为《囚绿记》是不是有些欠妥,动宾搭配不当?还有疑问就是:他为什么囚绿?当同学们第一次看到这个题目时有什么想法?(找同学们回答)
    这节课,我们就用反复诵读法来学习这篇文章,解答同学们心中的各种疑惑。
    一读:快速浏览课文,通过解决大屏幕上的三个问题,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感情基调
    1、文章题目是“囚绿”,那文章哪几自然段是写囚绿呢?
    2、作者在囚绿之前、之后又各分别写了什么内容?请用类似“囚绿”这样动宾结构的二字词语概括文章其他部分内容,理清全篇思路。
    3、通过浏览课文,同学们体会到文章表达了作者对绿怀有怎样的情感?(感情基调)
     (1——4段):“遇绿”;
     (5——7段):“赏绿”;
     (8——12段):“囚绿”;对绿的喜爱之情。
     (13自然段):“放绿”;
     (14自然段):“念绿”。
    二读,找出“绿”的特点,体味作者对绿的感情变化
    请同学们带着感情大声朗读课文,通过回答下面问题体味文章感情变化。
     1、绿有什么特点使作者对它如此喜欢?
              生命、希望
              美、青春
         绿色   爱、幸福
              渴望光明自由
              倔强固执、坚贞不屈
              永不屈服
     2、这种喜爱之情,文章通篇如湖水般平静还是有层次的变化?有什么样的变化?文章每一部分是如何体现这种情感变化的?喜爱之情逐层加深,不断变化的。
      第一部分,因绿而毫无犹豫地选择了一个矮小潮湿的房间。
      第二部分,从作者“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我天天望着窗口常绿藤的生长……·(细节描写)作者像对自己孩子一样时刻关注常春藤每一个细微变化看出作者对绿的喜爱。
      第三部分,作者对绿已经爱的着魔,于是产生自私的念头,想把它独自占有,于是因爱而囚绿。
      第四部分,放绿并向它致诚意的祝福,愿它繁茂苍绿,体现喜爱之情。
      第五部分,一年后仍对其念念不忘体现喜爱之情。
      教师小结:同学们找的非常好,文章感情把握很到位,我们把同学们的发言梳理下做个小结:
      文章表现的对常绿藤的喜爱之情,自始至终紧扣一个“绿”字,遇绿、赏绿、囚绿、放绿、念绿,作者每一个意念与行动都体现着对绿的爱。文章最后,一年后还在怀念并“期盼再见”曲折有致地表现了我与绿色生命的生活经历和心理经历。每一步都有感情的深化,一步步地把喜爱绿色生命的浪潮向前推进。
      还有一个细节不知道大家注意了没有?那就是作者对这绿常春藤的称呼的变化:绿影——绿色——绿友。这称呼的变化也充分体现出作者对绿的感情在不断加深。到“绿友”,作者已经把这常春藤枝条赋予灵性,把它人格化,当做自己的挚友,可见作者对它的爱之深。这也回答了我们刚上课时的疑问——为什么题目叫《囚绿记》。看来课文题目不但没有问题,而且很有新意——起的很别致,吸引读者阅读下文。这种写法值得大家写作文时借鉴。
   主题探究一
    下面请同学们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假如你是那株常春藤,你接受作者“囚绿”这种表达爱的方式吗?你对爱有什么新认识?请同学们用小练习“爱不是……而是……;不是……而是……”或“爱不是……不是……;而是……而是……”来挖掘文章主题,表达自己对爱的理解。
    如:爱不是占用,而是付出;不是伤害,而是疼爱。
    我们用当代著名诗人汪国真的一句话做总结“爱,不要成为囚”(大屏幕内容)
   主题探究二
    作者不惜笔墨描绘绿枝条的生命状态仅为了表达对绿的喜爱,有没有更深层的涵义?文章还有哪部分值得我们品读、挖掘,我们却没注意呢?请找到这些地方,深层挖掘文章主旨。(提示:我们再结合绿的生命特征以及作者创作背景来挖掘文章主旨。)
    卢沟桥事件发生了。点明写作的特殊背景,表现了作者对日本侵略者的憎恨,使本文具有鲜明的现实感和深刻的思想性。
    从历史课上我们知道卢沟桥事变是日本全面侵华的开始更是中国人民全面抗日的开始。本文写于抗日战争爆发一年之后。当时,北京沦陷,作者移居上海。日本侵略者在中华大地上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打败日本侵略者,把他们赶出中国,争取民族的自由解放,已成为每个有良知的中国人共同的心声。作为一个爱国的作家,陆蠡作者看到祖国命运想到一年前被自己囚禁的常绿藤,不免感慨万千,写下本文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大屏幕)
    小结:文章以一株常春藤为线索,牵出无限的情思,唱出了一曲绿色生命之歌。绿给人以美感,使人愉悦安宁。而我们的作者在“烽火四逼”的民族危亡时刻,不仅通过写绿枝条抒发爱绿的情感,更赋予绿以时代需要的象征意义——它象征包括作者在内的广大人民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和对自由光明的向往(象征)。而作者最后的念绿,其实也是在怀念苦难中的北平人民(暗示)。我们从中也窥见作者渴望光明、自由,呼唤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崇高的灵魂”。在那抗日救国的年代,《囚绿记》一文也起到了照亮民族心灵的作用。
  三读,品味语言
   本篇文章语言纯朴、清新,并运用多种修辞方法,非常优美。下面请同学们再读课文,圈划出自己喜欢的或能打动你的词、句,细细咀嚼、体会。具体语句如下:
    1、排比:“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
      这句通过排比修辞,使句子生动富有气势,直接抒发了作者对绿的赞美,为后文揭示主旨作好铺垫。
    2、比喻:“我怀念绿色,如同涸辙的鱼盼等着雨水!”
      运用比喻,抒发了作者对绿的渴望和喜爱。
    3、反复:“我开始了解……我开始了解……”“我要借绿色来比喻……我要借绿色来比喻……”
    4、拟人如:“有一天……会和我面生吗?”“淅沥的声音,婆娑的摆舞”等等
      这句话表面上写自己离开北平后还一直挂念曾被自己幽囚的绿色,极写了对绿色的思念。其实这句还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日寇铁蹄下的同胞的惦念与牵挂,也表达了作者对胜利地无限期望。运用问句,言有尽而意无穷,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
    5、临行时我珍重地开释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
     比喻的修辞方法,由“绿色”到“绿友”到“囚人”,称呼的变化含蓄地体现了作者感情的变化。“珍重”一词,更是隐含了对顽强抗争精神的敬重和对光明与自由的珍惜与向往。
     各种修辞方法的运用,增强了文章语言的表现力,使语言更加优美生动。优美生动的语言增强了文章的抒情性,使作者表达的情感更为真切感人。
  作业:这种语言表达方式,是我们同学在作文时都比较欠缺的,我们要加以借鉴。下面我们做一个小练习。(看大屏幕:请同学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仿写“我要借……来比喻……,我要借……来比喻……”或“我开始了解……,我开始了解……”
    剩下时间请同学们大声朗读你认为写的最精彩的一段或你最喜欢一段。读时注意语调的抑扬顿挫和重音,细细品味语言,体味作者表达的感情。
 
  《囚绿记》教学设计之三
佚名
  
  一、教学目标
   (一)领略文章深邃的意境,提升审美品位。
   (二)了解咏物抒情的方式,培养高洁情操。
   (三)品味含蓄优美的语言,提高表达能力。
  二、课时安排 2课时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在中国现代作家群中,陆蠡是一个极有个性的作家。他散文委婉多姿而清丽媚人,然而他本人却是副傻傻的书生相。抗战期间他主持出版社工作时,一次入侵的日军突然前来查抄反日书籍,抄走满满两卡车书。陆蠡恰巧外出,幸运地躲过了这一灾。然而陆蠡并没有幸运感,而是深深为自己不在场内疚,觉得自己是负责人,不能推卸责任连累别人,他甚至毫不顾忌,对抄走进步书籍的敌人决不罢休,反而自己主动上门,来到租界巡捕房论理儿问究竟。人家正愁没处找你呢,自己倒送上门来了,结果是明摆着的:咔嚓一声,投进监狱了!此后他便作为犯人被无休止地提审。这时,陆蠡似乎还未醒悟,依然是那副倔骨和“傻”相,日本人问他:“你爱不爱国?”陆先生大声回答:“爱国!”又问:“日本人能不能征服中国?”答曰:“绝对不能征服!”接下来自然就是酷刑了,不久他便吐血而死。据说他惟一的罪名就是口气强硬。老朋友吴朗西曾说过:“陆蠡太傻了,然而他的可爱,感召我至深的,就是这一股傻气、正气。”这不由让人想起了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被判刑前的申诉:“我宁可照我的样式说话而死,也不照你们的样式说话而活。”
    故人已去,然而他留下的文字还在,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他的散文《囚绿记》。
  (二)初读
    (1)读准字音。
    (2)了解内容。
    (3)把握情感。
  (三)正音
     陆蠡(lí) 涸(hé)辙 淅沥(xīlì) 猗(yī)郁
     蕈(xùn)菌 揠(yà)苗助长
  (四)研读
   1文章题为“囚绿”,哪个同学知道“囚”这个字的含义?可以借助于字形来表述。
     明确:“囚”的意思:将人关押起来。
   2文章主要叙述的是一件什么事呢?
     明确:作者囚禁一绺青藤的事。
   3讨论一下文章的哪些内容叙述了“囚绿”这件事?
     明确:第8—11段。
   4请一个同学有感情地朗读这部分文字,其他同学听完之后可就这一部分内容说说自己的感受。
    示例:
    (1)“囚绿”的意图最初是缘于“我”自私的念头:“拿绿色来装饰我这简陋的房间,装饰我过于抑郁的心情”,“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借绿色来比喻猗郁的年华”,“要它为我作无声的歌唱”。
    (2)“囚绿”的起初“我”是满腹的“喜悦”:“我”看到“绿的枝条”“伸长”“攀缘”“舒放”,误以为“发现了一种‘生的欢喜’”。
    (3)后来“我”察觉到那“绿”根本不为“我”的那份情所打动,而是固执地“永远向着阳光生长”,“朝着窗外的方向”,便觉得“损害了我的自尊心”,很是“不快”。
    (4)最后写“我”看到那绿,“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虽然为它的“病损”而“可怜”,可因为“恼怒”它的固执,仍旧没有放走它。
   5显然,作者在叙述这件事的时候,也彰显出他自己极为鲜明的心理历程,说说这历程历经了哪些驿站。
     明确:喜悦、不快、恼怒,以及后文的祝福。
   6作者描写“绿”被幽囚之后的生态,以及自己的心态,其用意是什么?
     明确:展现青藤形象,突出青藤的不甘被囚、追求光明的个性特点;而叙述自己的心态,又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表现青藤的不屈与执著。
   7作者的居室条件并不尽如人意,这个部分有一个词,就概括地说明了这一点。看看谁能最先找到这个词。
     明确:简陋。
   8其实,当初作者之所以选定这样简陋的居室,是有他自己的理由的。文章的哪些部分表述了这理由。
     明确:第1—7段。
   9请同学浏览文章的第一部分,然后说说这部分文字所叙写的内容。
    示例:
    (1)叙述了居室条件的不如人意;
    (2)叙述了选择这一房间居住的理由:“圆窗外面长着常青藤。当太阳照过它繁密的枝叶,透到我房里来的时候,便有一片绿影。”
    (3)叙述因为有了一绺青藤为伴,“我”不再感到“孤独”,有了与绿叶的“对语”,“我”为之“快活”。
   10而这一切的一切只缘于一点,是什么呢?
     明确:对“绿”的深深的爱。
   11那么这一部分的内容与第二部分之间有什么内在的联系?
     明确:正因为“爱绿”,所以才有了后文的“囚绿”,第一部分的内容是第二部分内容的铺垫。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回顾上堂课学习的内容:作者因为爱绿,所以选择了有绿作伴的居室;又因为爱绿,便有了占有绿的念头,并把绿幽囚进自己的居室;还是因为爱绿,虽然眼见绿的病损,仍旧不肯放走绿。
  (二)研读
    这堂课,我们继续研读课文后面的内容。
    1齐读文章第12—13段,说说你对这部分文字的理解。
     示例:
     (1)这部分主要是写“释绿”;
     (2)作者还特意以“卢沟桥事件发生了”点出写作的背景;
     (3)“烽火四逼”“旧都”“火车已经断了数天”表现了当时战事的吃紧;
     (4)称“绿”为“囚人”,与前文比有了明显的不同,它寄托了作者当时的一种极为复杂的情感。
     (5)还表现了作者对“绿”的深深“祝福”:“愿它繁茂苍绿”。
    2想想此时作者笔下的“绿”具有了怎样特殊的意味?
      明确:不屈服于黑暗,顽强与黑暗抗争,以及对光明自由的向往。
    3那么作者对“绿”所具有的这样的特点又是持怎样的态度?
      明确:敬重,从“珍重”一词,可以作这样的推断,这也折射出作者的内心世界,是他内在情感的外化。
    4文章不是无情物,作者歌咏“物”,完全是为了抒发他内心深处的思想感情,这样的手法我们称它什么呢?
      明确:咏物抒情。
    5好,接下来,我们齐读文章的最后一段,说说这一部分的内容以及隐含在文字中的作者的思想情感。
      明确:叙述自己对“绿”的思念,也含蓄表达了对日本铁蹄下的同胞的惦念和牵挂。
    6品味文章语言的特点以及所表达的情感。(学生自由发言,言之有理即可)
     示例:
     (1)“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作者用排比句的形式,直抒胸臆,表达了对绿色的不同寻常的理解和深深的爱意。
     (2)“我怀念着绿色,如同涸辙的鱼盼等着雨水!”,恰如其分的比喻,强调了绿色与“我”的生命的不可分割,具有极强的感染力。
     (3)“看它怎样伸开柔软的卷须,攀住一根缘引它的绳索,或一茎枯枝;看它怎样舒开折叠着的嫩叶,渐渐变青,渐渐变老”,细腻入微的描写,正是作者对绿极爱心境的一种曲折反映。
     (4)“我拿绿色来装饰我这简陋的房间,装饰我过于抑郁的心情。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色来比喻猗郁的年华”,整饬的句式,表述了我对绿色的一种迫切的渴求。
     (5)“我怀念着我的圆窗和绿友。有一天,得重和它们见面的时候,会和我面生吗?”这样的问句,看似平常,却意味深远,它不仅表达了作者对那青藤不绝的情思,也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思索空间。
  (三)拓展
     阅读《窗台上的花》,说说文章给你感悟最深的一点。(可选择文章的意境、表现的感情以及表达方式或语言特点等其中的一个方面来表述。言之有理,言之有据即可。此训练也可作为课外作业布置)

                窗台上的花

  办公室的窗台上有三盆菊花。那是去年的秋天菊花盛开的时候,一个同事从花店里买来的。虽然,那花的品种很是一般,但团团艳丽的金黄,还是让大家着实兴奋了好些日子。每天,走进办公室,只要看见那花无拘无束的笑,心情似乎也好了许多。菊花灿灿地开放着,那一丝一丝的浪漫,也牵出大家心中一缕一缕的柔情。于是,办公室里便总是漫溢着一种花似的温馨。
  一不小心,一个秋天滑落了,紧接着又是一个冬天消逝了。窗台上那三盆菊花便在秋雨寒冬中悄然地枯萎,最后只剩下花梗支撑着干瘪的身躯。那原先开得最为灿烂的花朵,也安详地耷拉下高昂的头颅。虽然它依旧摆着一种站的姿态,可摸上去,早已没有了生命的质感。
  花被搁置在窗台外的角落,大家也不再议论它,仿佛没有了它的存在。只是早晨泡茶时,将茶杯里残留的茶叶一骨脑儿倒进那青黑的瓦盆里,才看它那么一眼,而这一眼中,显然没有了什么内容。
  这天,一个同事兴冲冲走进办公室,手里捏着几枝花。花不知名,花瓣也不大,却散发出一种特别的香。那是春天的城市街头,最为流行的一种花。大家分享着花的清馨,又开始了关于花的话题,谈论那花的色泽,那花的枝叶。那花被大家如宠物一样地放在窗台上一个精美的玻璃杯里,花儿便艳艳地开放着生命的美丽。而那被搁在了窗台外面的三盆菊花,全然成为娇艳的一种陪衬,一种静谧的无言的陪衬。
  过了几天,那几枝花儿,颜色不再鲜亮,花朵也开始萎缩,也不再有那幽香。也许是那玻璃里没有什么滋养生命的养料,花儿急剧地凋谢了。而就在这时,我意外地发现,那残菊的盆中,却冒出几叶清新的绿色,绿色缠绕在枯枝败叶间,顽强地举托着那秋天里曾开放的花。
  我没料到,枯死与新生竟如此地融合在一起。我不知道这些新绿能否开出花来,然而,它的出现实实在在感动了我。我似乎又从那青绿中,想起那花曾是那样绚丽地开放在那个属于它的季节。
  生则绚丽,死则静默,这该是怎样的一种境界?更何况静默中,还孕育着新的生命呢?
  而我们却常常夸耀它的绚丽,漠视它的静默,这也许不仅仅是花的悲哀吧!

  板书设计
                    囚绿记
                爱绿 囚绿 释绿 念绿
                喜悦 不快 恼怒 祝福

  (选自李禧同主编《教案选编》)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