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本站

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 > 初三九年级 > 苏教版初中初三九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

0 0 0 0 0
版本: 全部 人教版 人民版 苏教版 北师大版 沪教版 鲁教版 冀教版 浙教版 仁爱版 外研版 译林版 闽教版 语文版 青岛版 中图版 科粤版 春粤教版 西师大版 北京版 川教版 粤教版 新华师大版 岳麓版 沪科版 鲁科版 苏科版 湘教版 科教版 鄂教版 长春版
年级: 全部 幼儿园 小学 初中 高中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初一七年级 初二八年级 初三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学科: 全部 语文 数学 英语 物理 科学 地理 化学 生物 历史 政治 思想 音乐 美术 体育 健康教育 品德与生活 品德与社会 绘本故事 历史与社会 信息技术
    册: 全部 上册 下册 全册
类别: 全部     课文原文     视频     课件ppt     试题试卷     课本剧     教学案例|教学实录     剧本|情景剧     插图|图片|课文配图     录音mp3|课文朗读     教学设计|教案设计     阅读答案|练习与测试答案     翻译|译文     教师用书     语法修辞     练习题|练习册答案     阅读理解|阅读训练     教学计划     教材全解|教材解读     练习设计     教案|教案下载     说课设计|说课稿     电子书

小说家谈小说

《小说家谈小说》教学设计之一
佚名
  
  教学要点
   1.了解有关作者的文学常识。
   2.把握小说《百合花》的思想内容,认识其艺术特点。
   3.理解茅盾先生对《百合花》的评论观点。
   4.学习小说鉴赏的基本方法,尝试写小说评论的文章。
  教学设计

              (一)
            学习《百合花》
  一、解题
    作者简介:(1925—1998)茹志鹃是当代著名女作家。1958年发表代表作短篇小说《百合花》而成名。
    本文是茹志鹃五十年代创作的一篇短篇小说。小说描写了向敌人进攻和我军前沿包扎所里发生的—个小插曲,反映了解放军的崇高品质和人民爱护解放军的真诚。茅盾称之为结构严谨、没有闲笔的短篇小说。
  二、阅读小说,理清情节
   (§1、2)因为部队要发起总攻,才引出“我”被“通讯员”送到前沿包扎所的“缘起”。
   (§3、4)这里作者却有意在第四段中描写了一幅与前线的战斗环境不甚协调的气氛。一面是冷炮在轰响,而她却关注庄稼被雨水冲得青翠水绿,空气也有一股湿润的香味。这种描写,正是为了突出“我”的身份。因为是搞创作的,所以才如此注意对周围环境的观察。这并不是无关紧要的,因为只有这种身份的人,才会在以后的情节中,注意到那些生动鲜明的细节。
        小说第一到第四段,为全文第一部分,可以看成是“开场白”式的背景交代。
   (§5)通讯员一出门就将“我”甩出好远。“我”开始生气起来。
   (§6)由生气逐渐发展到对这通讯员产生了兴趣。
   (§7)小通讯员,高挑个,厚实肩膀,穿洗淡的黄军装,枪筒插着树枝。通讯员的肖像描写。
   (§8—§10)叙述小通讯员的性格:腼腆和憨厚,怯于在女同志面前交谈,为下文借被子伏笔。
   (§11—§23)叙述小通讯员的身世:年龄19,参加革命1年,入伍前是一个拖毛竹的青年。
   以上为小说的第二部分,集中地叙述和描写了在去包扎所的路上对通讯员的性格和身世的观察和了解。为下文的故事发展埋下伏笔。
   (§24)下午两点钟,到达包扎所。所谓的包扎所是由一所小学校构成,条件简陋。
   (§25)他们到包扎所,接受的第一项任务是借被子,也是这部分情节的关键。
   (§26—§29)“我”很好地完成着任务,而小通讯员借被子却碰了钉子。由此引出小说的另一位主要人物“媳妇”。
    提问:“我叫他带我去看看。但他执拗地低着头,像钉在地上似的,不肯挪步。”为什么“我走近他,低声地把群众影响的话对他说了”,“他听了,果然就松松爽爽地带我走了”?
    “他”不肯去是因为“他”认为新媳妇很“封建”,而且自己没有借到被子,心里有点憋气。“群众影响”在解放军的部队里有—个很重要的问题,有严明的纪律规定,所以“我”讲了这方面的道理,“他”便意识到自己的不对,于是“松松爽爽地带我走了”。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小通讯员的质朴可爱。
   (§30)“我”与通讯员再次到“媳妇”家借被子。对“媳妇”进行叙述和描写。
   (§31—§33)在“我”的工作下,“媳妇”终于答应,拿出了她惟一的新花被子。
   (§34)通讯员接过被子,慌慌张张转身就走,不想衣服被挂钩撕个大口子。细节描写再反映出通讯员腼腆与羞怯,并为下文伏笔。
   (§35—§40)侧面描写“新媳妇”不愿借被子的原因。
   (§41—§42)通讯员决定,用了给她好好洗洗。再次通过细节描写,展现了小通讯员朴实、憨厚的性格。
   (§43—§45)三个细节:两个馒头、枪筒里多了一枝野菊花、肩上撒挂下来的布片,
    以上为小说第三部分,是这篇小说的关键情节部分。通过通讯员借被子失败而引出了另一位主要人物“媳妇”。并为下文发展埋下两处伏笔:“撒满白色百合花的新被子”、通讯员肩上撕破的口子。
   (§46—§47)战斗就要开始了。新媳妇也来包扎所帮忙了。
   (§48)描写敌方情况。侧面衬托我军总攻的困难,为通讯员负伤牺牲做铺垫。
   (§49—§50)通讯员走了之后的包扎所,一方面是照明弹和月亮下的“白夜”,另一方面则是乡干部送月饼慰问部队的场面。作者在这种紧张的场合仍没有忘记“忙里偷闲”地写她对故乡中秋节的回忆,这在小说情节的起伏上起着调节阅读情绪的作用。
   (§51)总攻开始了。随着战斗的打响,包扎所的空气立即紧张起来。
   (§52)对某营通讯员挂彩的描写,虽是“虚惊”,却也具有暗示的作用。
   (§53)侧面描写战斗激烈情况。
   (§54—§55)由于战斗的激烈,伤员很多,包扎所紧张地工作着。新来的妇女要帮助伤员擦拭身体,又羞又怕。为下文新媳妇态度的变化伏笔。
   (§56)通讯员受重伤被担架员抬到包扎所,“军装的肩头还露着那个大口子”,照应上文撕了个大口子。
   (§57—§58)通讯员是为救担架队员,扑向了爆炸的手榴弹。新媳妇一扫先前的羞涩,虔诚地为小通讯员擦拭身子,表现出对子弟兵的深情厚意。
   (§59—§60)当医生说通讯员已经死了的时候,新媳妇依然像什么也没听到一样,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
   (§61—§62)新媳妇又“劈手夺过被子”把它放进通讯员的棺材里,等细节描写,再次表现了新媳妇的善良,人民对解放军的热爱。
    提问:小说结尾,新媳妇为什么要“气汹汹”地对卫生员说话?
    新媳妇这里的气汹汹并不是冲卫生员发火,而是由于自己的伤心和愧疚,是因为当初通讯员去向她借被子,她没有借,可是现在通讯员为了担架队员却牺牲了自己的年轻生命。想到这些,她的内心十分痛苦,所以当卫生员为难地不好将“老百姓”的被子放进棺材时,她终于控制不住情绪了。这表现了新媳妇的善良,表现了人民对解放军的热爱。
    以上为小说的第四部分,通讯员为掩护担架队壮烈牺牲;善良的新媳妇为掩埋通讯员献出了自己的新被子。展现了人民子弟兵和人民群众之间,鱼水情深,也表现了他们为祖国的解放事业奉献精神。
  三、总结课文
    中心思想:《百合花》塑造了出身贫苦、热爱生活、天真纯洁的小战士形象,他在关键时刻把死亡留给自己,把生的希望送给了抬担架的群众;塑造了一位纯朴的农村新媳妇,表现她对解放军真挚感人、骨肉般的热爱之情。刻画了军民鱼水之情和崇高的精神世界。
  写法分析:
   作为一篇成功的短篇小说,其特点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情节安排的精巧合理,对人物的塑造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伏笔的运用使得故事情节前后呼应扣合,尤其是细节的前后照应,使得情节严丝合缝。如借被子这一情节,可以说是支撑了整篇小说的情节发展,再如小通讯员肩上撒开的—个口子反复多次出现,使情节丰富而又严密。同时整篇小说的情节紧凑而又张弛有致,一环紧扣一环。最为成功的是,人物性格在这样的情节中得以充分表现。
   2.通过细节描写等多种方法,使人物塑造得十分丰满。如小通讯员的崇高品质和美好心灵,便是通过和女同志一起走路,不远不近拉开几丈远的距离,肩上的步枪筒里稀疏地插着几根树枝和一枝菊花做装饰点缀,见女同志坐在身边如同身边埋下了定时炸弹,没有说话就脸涨得像个关公,摸出两个馒头放在路边给我,为了救担架队员自己扑上手榴弹等一连串的细节加以表现的,新媳妇质朴纯洁的形象也是在“庄严而虔诚地”给通讯员拭身子,在通讯员牺牲之后“细细地、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劈手夺过被子”,把它放进通讯员的棺材等细节逐渐丰满起来。除了细节的描写,小说还运用了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等方法刻画人物。
  四、问题探究
   1.读完《百合花》,你一定会被小说的结尾深深打动。小说的结尾为什么这样感人?请认真阅读茅盾先生的评论,试着运用他的观点,加上自己的思考,来分析这个问题。同座互相交流一下,看谁的思考更深入,见解更独到。
    小说的结尾,描写新媳妇为牺牲的战士细细密密地缝着衣服的破洞,并盖上她惟一的嫁妆——全新的百合花被子,这让我们自然回忆起前文有关的细节:新媳妇起初舍不得借被子,小战士刮破了衣服却死活不让新媳妇缝补,战士给“我”两个馒头开饭,新媳妇在包扎所的忸怩羞涩……借助这些前后呼应的细节描写,我们不难读出少妇平静的外表下内心翻腾的情感波澜:对起初不借被子的懊恼,对先前忸怩的惭愧,对小战士献身精神的崇敬……这个极富艺术张力的细节描写折射出少妇纯洁而美好的心灵,这种人性美对读者的心灵也造成了强烈的冲击,引起了读者情感上的共鸣。
   2.《百合花》中贯穿着令人难忘的细节描写,如通讯员步枪筒里插着的树枝和野菊花,两个干硬的馒头,军衣上的破洞,百合花被子等等,这些细节描写对故事的展开和人物形象的塑造有什么作用?
    这些细节描写使故事情节前后互应扣合,细节的前后照应,使情节严丝合缝,细节的反复出现(如军衣上的破洞、百合花被子等)使情节丰富而又严密,细节描写其效果是通篇一气贯穿,首尾灵活。同时,这些细节描写也使人物塑造得十分丰满。小通讯员的崇高品质和美好心灵;新媳妇质朴纯洁的形象等都通过细节描写逐渐丰满起来。
   3.小说中,新媳妇的话极少,作者用神态描写塑造她的形象。把文中“借被子”和“补衣”两处有关新媳妇的神态描写全划出来,认真品味,领会神态描写的作用。
    有关新媳妇的神态描写:“脸扭向里面,尽咬着嘴唇笑。”“她也不作声……一肚子的笑料没笑完。”“她低着头……那个破洞。”“新媳妇却像什么也没看见……缝着那个破洞。”
    这些神态描写表现了新媳妇淳朴和对解放军的深厚感情。
   4.假如小说中写到的百合花被已保留下来,后来又被征集到中国革命博物馆,你能不能为这条来历不平凡的被子,写一段200字左右的解说词?试试看,相信你一定能成功。
    内容要以说明这条被子的来历为主,可以适当穿插有关人物的描述;可以倒叙,也可以以时间为序进行叙述;语言一定要简洁生动,有一定的抒情性。

              (二)
         学习《简单的故事精致的情节》

  一、解题
    本文是茅盾先生的《谈最近的短篇小说》的节录。文章针对茹志鹃的《百合花》作了深入详实的评价,并对分析小说作品指出了正确的方法。
  二、课文分析
    第一部分(第1~2段),概括叙述作品的情节和主题,明确评论的重点。
     第1段先概括情节,然后概括作品“清新、俊逸”的风格。
     第2段明确评论的重点。
    第二部分(第3~5段),分析作品成功地运用细节描写为情节安排和人物塑造服务的特点。
     第3段说明作品通过发展的细节,描写人物的精神风貌和精神世界。
     第4段说明作品通过细节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
     第5段说明作品通过细节描写使情节一气贯通。
    第三部分(第6段),概括写阅读作品的感受,并概括作品的特点。
  三、总结课文
    本文通过对《百合花》的深入细致分析,提出了“通过故事发展的细节描写获得人物的印象”,以及细节描写需“自然和巧妙”的观点,对于文学作品的分析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课文虽然是节选的文字,但却有着鲜明的特点:
    1.高度集中的论题。虽然评论的是一篇短篇小说,但六千字的篇幅并不算很短,更何况作品的内涵比较丰富,可圈可点之外很多。茅盾先生紧紧抓住小说评论的两个核心内容——展开故事和塑造人物,同时又突出小说最成功的特点——细节描写展开评论,用笔不多,但分析十分透彻。
    2.独到新颖的观点。评论是议论文的一种,议论文都必须有明确的观点;好的评论都应该有独到的见解。在文学创作步入了公式化、概念化、单一化的年代,作者却大胆提出了为许多人所不敢言的观点,不仅表现了作者文学评论方面的极高的素养,也表现了作者不同常人的胆识。
    3.有力的分析论证。文章主要运用列举事例的方法说明自己的见解,在列举事例的基础上,运用小说操作的一些基本原理适当进行理论分析,内容朴实,文风实在。
  四、问题探究
    怎样理解“这篇作品说明,表现上述那样庄严的主题,除了常见的慷慨激昂的笔调,还可以有其他的风格”。
    这句话看起来有点偏离对《百合花》的评论,其实却紧扣评论的对象,是为自己提出对《百合花》的独到见解服务的。“那样”是指上文所说的“反映了解放军的崇高品质”“和人民爱护解放军的真诚”。“慷慨激昂的笔调”是指当时惟一得到承认的笔调,“其他的风格”是指《百合花》这样的“清新、俊逸”的风格。在特定的背景之下,作者这样从大处落笔,正是为文章观点的树立提供理论上的支持,使得下文的分析说明变得顺理成章。
  五、布置作业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