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本站

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 > 五年级 >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计划

0 0 0 0 0
版本: 全部 人教版 人民版 苏教版 北师大版 沪教版 鲁教版 冀教版 浙教版 仁爱版 外研版 译林版 闽教版 语文版 青岛版 中图版 科粤版 春粤教版 西师大版 北京版 川教版 粤教版 新华师大版 岳麓版 沪科版 鲁科版 苏科版 湘教版 科教版 鄂教版 长春版
年级: 全部 幼儿园 小学 初中 高中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初一七年级 初二八年级 初三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学科: 全部 语文 数学 英语 物理 科学 地理 化学 生物 历史 政治 思想 音乐 美术 体育 健康教育 品德与生活 品德与社会 绘本故事 历史与社会 信息技术
    册: 全部 上册 下册 全册
类别: 全部     课文原文     视频     课件ppt     试题试卷     课本剧     教学案例|教学实录     剧本|情景剧     插图|图片|课文配图     录音mp3|课文朗读     教学设计|教案设计     阅读答案|练习与测试答案     翻译|译文     教师用书     语法修辞     练习题|练习册答案     阅读理解|阅读训练     教学计划     教材全解|教材解读     练习设计     教案|教案下载     说课设计|说课稿     电子书

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

《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教学设计之一
佚名
  
  一.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艰苦”“燃眉之急”造句。
   2.结合课文内容说出“它融进了北进的滚滚铁流,融进了宣传鼓动员的竹板声里”等句子的含义。
   3.通过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彭德怀与战士同甘共苦的精神。
   4.分角色朗读课文。
  二、教具准备 投影片
  三、教学时间 三教时

              第一教时
  一、谈话导人课题
  1.今天我们学习的是红军长征途中发生的事。板书课题:14彭德怀的大黑骡子)
  2、简介彭德怀。
  3、彭德怀和大黑骡子之间发生了什么样的事?
  二、自读课文:
  1、自学要求:
  ①读准字音,认清生字字形,读顺每句话。
  ②画出不懂的词语,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来理解。
  ③思考揭题时所提出的问题。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适时辅导有困难的学生。
  三、检查自学效果。
  (1)指名读课文,帮助纠正字音和读得不通顺的地方。
  (2)指名回答彭德怀和大黑骡子之间发生了什么样的事?
  四、指导书写生字
  1,学生仔细观察田字格中的生字后,指名板演。
  2.引导评价,适当范写。
  3.学生用钢笔描红、临写,教师巡视辅导。
  五、作业
  1.练渎课文。
  2.抄写生字词。

                第二教时
  一、默读课文,思考:
  1、彭德怀既然那么喜爱大黑骡子,为什么要把它杀掉?
  2、小组讨论交流。
  3、全班交流归纳出:彭德怀爱大黑骡子,但更爱战土,为了让更多的战士走出草地,他才杀了牲口。
  二、再读课文:
  1、用“——”画出表现彭德怀爱骡子的语句,
  用“══”画出表现彭德怀爱战士的语句。
  2.同座交流,讨论,教师巡视。
  3.全班交流。
  (1)学生读表现彭德怀爱骡子的语句。
  (2)彭德怀是个铁骨铮铮的军人,对待大黑骡子却是如此深情,让我们再好好地体会体会。
  (3)投影映示其中的几个句子,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有感情地朗读。
  出示:有时彭德怀抚摸着大黑骡子念叨着:“你太辛苦了,连一点料都吃不上。”说着,就把自己的干粮分出一些,悄悄地塞进大黑骡子的嘴里,一直看着它吃完。
  ①读了这段话,你们有何感觉?
  ②彭德怀为什么这样爱大黑骡子呢?
  ③指导朗读。
  出示:彭德怀向着斜倒下去的大黑骡子,缓缓地摘下军帽……
  ①这里为什么用省略号?你认为可以补充什么内容?引导学生想象彭德怀的内心活动、神情,体会他对大黑骡子的感情。
  ②指导朗读。
  出示:彭德怀推开警卫员端来的一碗肉汤,发火道:“我吃不下,端开!”
  ①彭德怀为什么吃不下肉汤?你有这方面的切身体会吗?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的体验中去将心比心,体会彭德怀内心的痛。
  ②指导朗读。
  (4)学生读能表现彭德怀更爱战士的语句。
  ①他眼见战士们一个个因饥饿而昏倒在地,便把目光盯在自己的坐骑大黑骡子上。
  ②现在,草地上断粮了,彭德怀决定杀坐骑解决燃眉之急。(理解“燃眉之急”)
  ③部队现在连野菜也吃不上了
  只有杀牲口解决吃的,或许能多一些人走出草地。
  4、分角色朗读2-20自然段。
  (1)同座练读。
  (2)指名读,评价(要读出彭德怀爱骡子但更爱战士的心理)
  三、谈谈你对课文最后一自然段的理解。
  四、作业:
  1、分角色朗读课文。
  2、收集有关彭德怀的小故事。

                第三教时
  一、复习
  分角色朗渎课文。
  二、指导造句
  1.找出“艰苦”“燃眉之急”这两个词所在的句子
  2.讨论:
  “艰苦”可以与哪些词语搭配?(岁月,环境……)
  你觉得什么情况才可以称为“燃眉之急”?你碰到过“燃眉之
  急”的时候吗?
  3.同座讨论造句。
  4.指名造句、评价。
  三、总结课文:
  在这篇课文中你学到什么?
  四、实践活动:
  讲述有关彭德怀的小故事。
  五、作业:
  1、用“艰苦”“燃眉之急”造句。
  2、小练笔:写你喜欢的一种小动物。
 
  《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教学设计之二
作者:刘生娟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能正确地朗读课文,并能分角色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学会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燃眉之急、饥寒交迫”,会用“艰苦、燃眉之急”造句。
   2、过程与方法目标:
    能用批注式阅读方法品读课文,在阅读、批注的过程中了解彭德怀杀大黑骡子的原因。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品读课文,感受彭德怀虽深爱大黑骡子,但更爱战士们的情怀,体会他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精神。
  学习过程:

  一、揭题设问,激发兴趣,感受将军伟大的人格魅力
  你指导共和国有哪些元帅吗?我们曾学过哪些元帅的事迹?
  毛泽东曾这样地评价过一位元帅,“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猜猜他是谁?
  板书:彭德怀
  说说你所知道的彭大将军的情况。
  今天,我们就一同走进这位军功卓著的将军。
  补齐课题。这位军功卓著的将军与一个大黑骡子之间会发生什么样故事呢?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了解故事的梗概
  请同学们带着这样的问题去读读课文。可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读课文,要读准子字音,认清字形,并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指名分节读课文,相机正音。
  再读课文,画出不明白的地方,做上记号,准备提问。
  交流读文情况,讨论质疑。
  说说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三、提炼研读主题,理清文章脉络
  根据课文的主要内容,你准备研究什么?
  指名说,归纳,提炼本文的研读主题:彭德怀为什么要杀自己十分喜爱的大黑骡子?
  围绕这个研究的问题,你准备采取什么样的方法进行研究?
  指名说。
  读读课文,对于这个问题,其实课文有一节已经告诉我们了,找找看?(第三节)
  齐读,理解“燃眉之急”,并造句。
  现在的“燃眉之急”指的是什么?(战士们一个个因饥饿而昏倒在地)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读第一节)
  既然是“燃眉之急”了,那还等什么呢?赶快找能充饥的东西呀?

  四、品读课文,感悟将军虽深爱大黑骡子,但更爱战士们的情怀
  现在唯一能解决的办法是什么?
  那还等什么呢?赶快杀大黑骡子充饥呀!
  这是一只怎样的大黑骡子?自由读体会,画出相关的语句,并作出批注。
  讨论:“立过功”指的是什么?
  “再立最后一次功”又指的是什么?
  对于这样的一只大黑骡子,彭德怀对他有什么样的感情?战士们呢?
  结合学生的交流,进行板书:十分喜爱
  既然彭德怀十分地喜爱它,他想杀吗?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
  那又为什么要杀它呢?况且这还是一只立过功的大黑骡子呀,而且战士们也是舍不得杀的呀?
  杀另外五匹马不行吗?为什么?
  在杀大黑骡子时,“彭德怀背过脸去。”为什么要背过脸?你觉得这时他的心理会想些什么?
  “枪声响了。彭德怀向着斜倒下去的大黑骡子,缓缓地摘下军帽…………”这时的彭德怀又在想些什么?
  引读最后一段,说说你的理解。

  五、总结课文,升华主题,受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和感染
  师:大黑骡子走了,悄无声息地走了,但它却永远地留在彭德怀和战士们的心中,激励着战士们奋勇向前,最终取得革命的胜利。
  学到这儿,你觉得彭德怀将军是一个怎样的人?你想说些什么?可以是对彭德怀将军说,也可以对大黑骡子说。
 
  《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教学设计之三
佚名
  
  教学要求:
   1、分角色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6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艰苦”、“燃眉之急”造句。
   3、借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彭德怀与战士同甘共苦的精神。
   4、结合课文内容说出“它融进了北进的滚滚铁流,融进了宣传鼓动员的竹板声里”等句子的含义。
  教学重点、难点:
   1、分角色朗读课文。
   2、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彭德怀与战士同甘共苦的精神。
   3、结合课文内容说出“它融进了北进的滚滚铁流,融进了宣传鼓动员的竹板声里”等句子的含义。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揭题
   1、同学们,通过课前搜集资料,你了解哪些红军长征的故事?(指名说)
   2、师针对学生回答,简介一些红军长征的故事。
     过渡:今天我们学习的这个故事就发生在长征最为艰苦的一段历程。
     出示课题:14 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让学生齐读)
     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
     根据学生回答,师简介彭德怀生平。
     过渡: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呢?请同学们快速读课文。
  (二)学习课文
   1、快速默读课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指名回答)(课文记叙了红三军团长征过草地时,因为断粮,彭德怀忍痛命令把自己最喜爱的大黑骡子和其他牲口全部枪杀充饥的事。)
   2、指名分段读课文,教师随机纠正读音。
   3、再读课文,本文按什么顺序写的?(事情发展的顺序写的。)
   4、小组讨论课文可以分几段?每段写了什么?
     讨论交流:
     第一段:(1节)讲红军过草地时饥寒交迫,后继部队连野菜都挖不到。
     第二段:(2~20节)讲彭德怀忍痛命令把自己最喜爱的大黑骡子和其他牲口全部枪杀充饥的事
     第三段:(21节)讲大黑骡子的身影融进北进的滚滚铁流,融进了宣传鼓动员5的竹板声里。
   5、指名按分好的段落朗读课文并评议。
  (三)指导写生字
     学生描红、临写、教师巡视辅导。

                   第二课时
  一、导入
   1、这节课我们来继续学习14课(学生齐读课题)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们知道了什么?
     板书:彭德怀爱大黑骡子
   2、这是一头怎样的骡子呢?(学生找句,读句)
  二、学生品读课文,体会思想感情。
  (一)理解句子,体会彭德怀对大黑骡子的喜爱。
    1、从课文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彭德怀非常喜欢他的大黑骡子?
    2、学生一边读,一边找出描写彭德怀喜爱大黑骡子的语句:
      理解句子,体会彭德怀对大黑骡子的喜爱。
      句(1).彭德怀抚摸着大黑骡子……一直看着它吃完。(理解“悄悄地”一词的涵义:)你能读出感情来吗?
      句(2).彭德怀深情地望着拴在不远处的大黑骡子,平静地对警卫员说……
      句(3).彭德怀背过脸去。
      句(4).彭德怀向着斜倒下去的大黑骡子缓缓地摘下了军帽……
      对于句中的省略号,引导学生展开想像,补充一些令人感动的细节(场面)。
      句(5).彭德怀推开警卫员端来的一碗肉汤……我吃不下,端开。
    3、学生读找出的句子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1)相机指导学生理解第一句中“悄悄地”一词的涵义。
     (2)对于第四句中的省略号,引导学生展开想像,补充一些令人感动的细节(场面)。
       师:彭德怀这位铁骨铮铮的军人,对待大黑骡子却是如此得深情,下面请同学们把这些话连起来读一读,再来体会体会。
    4、学生自由练读这几句话。
  (二)感悟彭德怀虽深爱大黑骡子,但更爱战士们的情怀。
    1、彭德怀既然那么喜爱他的大黑骡子,为什么还要把它杀掉?
    2、读读课文,对于这个问题,其实课文有一节已经告诉我们了,找找看?
    3、齐读第三节。理解“燃眉之急”什么意思?近义词(迫在眉睫)。请用“燃眉之急”造句。
    4、“燃眉之急”在课文中指的是什么?(战士们一个个因饥饿而昏倒在地)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读第一节)
    5、是啊,草地上断粮了,战士们的情况已迫在眉睫了,怎么办?
    6、所以,彭德怀决定杀坐骑来解决燃眉之急。你从彭德怀杀骡子看出了什么?
      板书:更爱战士们
    7、战士们同意彭德怀杀骡子吗?战士们在这个问题上是怎样的态度?
      师引读课文3——11节
    8、请大家找出11——20节描写彭德怀在杀大黑骡子问题上有什么感情变化?找词语。
    9、你能读懂彭德怀“不耐烦”的背后的原因吗?指导朗读。谁来读出“怒吼”背后的感情?
      引读13——19节
    10、“枪声响了。彭德怀向着斜倒下去的大黑骡子,缓缓地摘下军帽…………”这时的彭德怀又在想些什么?
  三、小结。从这我们可以看出彭德怀爱他的大黑骡子,但是更爱他的战士。这种深沉的爱,多么感人啊!同学们,你们能读出这种感受吗?
     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然后再进行分角色朗读。
  四、分角色朗读课文第二段。
  五、引读课文最后一节,为什么说:“它融进了北进的滚滚铁流,融进了宣传鼓动员的竹板声里”?
    (这句话看来是写大黑骡子,实际暗含着彭德怀要和战士们一起徒步走出草地,后面路途将更加艰难。后面两个“融进了”告诉我们大黑骡子为革命立了大功,更是彭德怀与战士同甘共苦的精神,鼓舞了战士们奋勇前进。)
  六、总结课文,升华主题。
 
  
阅读(6)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