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弦上的咏叹调》PPT课件
《G弦上的咏叹调》的典故
传说在宫廷舞会上,巴赫的大提琴被做了手脚,除了G弦之外,所有的弦都断裂了。当大家准备看巴赫出糗的时候,巴赫,仅仅只用了一根G弦,就即兴演奏了一首《咏叹调》,该曲子就是今天所说的《G弦上的咏叹调》(《G弦之歌》)。此乐曲在巴赫死后100年后才大为流行。
原曲创作于一七二七年至一七三六年之间。十九世纪德国的著名的小提琴家威廉密(August Wilhelmj,1845—1908)将这段主题改编为钢琴伴奏的小提琴独奏曲,由于主奏小提琴必须在G弦(小提琴四根弦中最粗的一根弦)上演奏全部旋律,故此得名。在巴赫的《乐队组曲第三号》诞生百余年后,威廉密对这首作品的第二乐章作了改编,将第一小提琴声部的曲调由D大调改为C大调,乐器上以小提琴独奏为主,辅以大健琴伴奏,同时又将旋律全部移至小提琴G弦上演奏,由此命名为《G弦上的咏叹调》。
... ... ...
《孤独的G弦》——我的感受
《G弦上的咏叹调》,德国的巴赫,那一根孤独的G弦,唯一的哀伤的寂寥的G弦。细细的琴弦在寂寞地舞着,美丽的代价竟然是孤独,连喘息的留白处都是孤身的墨色悲凉。缠绵悱恻的音调,在偌大华丽的房间回荡着。温情的音调,是G弦上的咏叹调;冷傲孤僻的美丽,是G弦上的咏叹调;感伤的泪,是G弦上的咏叹调。《G弦上的咏叹调》,依旧是G弦山的咏叹调,依旧在那根孤独的琴弦上流淌着。
悲凉、凄怆,我意外地爱上了那份惆怅,沉浸在悲凉与凄怆的G调中。《G弦上的咏叹调》,孤独的G弦,咏叹着孤独的寂寥,没有开始,不会结束,也无人知晓。温柔的G调,使人如此陶醉,感觉像在天堂间轻飘飘地穿行,没有牵挂,自由自在。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