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本站

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一 > 全部高中高一地理全册

0 0 0 0 0
版本: 全部 人教版 人民版 苏教版 北师大版 沪教版 鲁教版 冀教版 浙教版 仁爱版 外研版 译林版 闽教版 语文版 青岛版 中图版 科粤版 春粤教版 西师大版 北京版 川教版 粤教版 新华师大版 岳麓版 沪科版 鲁科版 苏科版 湘教版 科教版 鄂教版 长春版
年级: 全部 幼儿园 小学 初中 高中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初一七年级 初二八年级 初三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学科: 全部 语文 数学 英语 物理 科学 地理 化学 生物 历史 政治 思想 音乐 美术 体育 健康教育 品德与生活 品德与社会 绘本故事 历史与社会 信息技术
    册: 全部 上册 下册 全册
类别: 全部     课文原文     视频     课件ppt     试题试卷     课本剧     教学案例|教学实录     剧本|情景剧     插图|图片|课文配图     录音mp3|课文朗读     教学设计|教案设计     阅读答案|练习与测试答案     翻译|译文     教师用书     语法修辞     练习题|练习册答案     阅读理解|阅读训练     教学计划     教材全解|教材解读     练习设计     教案|教案下载     说课设计|说课稿     电子书

高一地理上册课堂跟踪练习题(附答案)12

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 第三章
 
(三)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
一、单项选择题(20×3=60分)
生物是在地球发展历史中产生的,但在地质历史时期也经历过一些不利于生物生存的环境变化阶段,导致大量生物物种的衰退和灭绝。据此回答1~3题。
1.从原核生物细胞中演化出了真核细胞生物的时间是在距今约(  )
A.10亿年前       B.14亿年前
C.0.7亿年前       D.6亿年前
解析:在距今14亿年前,从原核生物细胞中演化出了真核细胞生物,真核细胞生物出现以后,生物的演化进程明显加快。
答案:B
2.大量无脊椎动物出现在地球表层的时期是(  )
A.元古代       B.太古代
C.古生代寒武纪     D.中生代侏罗纪
解析:从古生代寒武纪开始,大量无脊椎动物出现在地球表层,由此揭开了生物系统演化进程的序幕。
答案:C
3.盛极一时的恐龙突然从地球上完全销声匿迹的地质历史时期是(  )
A.古生代末期      B.中生代末期
C.古生代寒武纪     D.新生代
解析:中生代末期,恐龙从地球上完全销声匿迹,海洋中有50%以上的无脊椎动物种类也灭绝了。
答案:B
下图是低、中、高三个不同纬度的自然带(生态系统)物质流动示意图,(图中圆圈的大小)表示所储存养分百分比的多少,箭头的粗细表示物质养分的大小。读图回答4~5题。
 
4.对土壤、生物量、枯枝落叶在生态系统所储存养分的比重大小,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  )
A.气候条件      B.土壤条件
C.生物条件      D.地质条件
解析:气温的高低对植物的生长及各种活动都非常重要。一般来说,气温越高,植物的生长就越旺盛,生物量就越大,微生物活动也越强烈。
答案:A
5.图中所示三个自然带纬度由低向高排列的顺序是(  )
A.①②③       B.②①③
C.③①②       D.③②①
解析:高纬度地区,由于气温较低,植物生长较慢,所以生物量较少;微生物分解作用非常缓慢,所以枯枝落叶较多;土壤冻结时间长,所以土壤中储存的养分较少,物质养分的流动也较少。
答案:D
6.下图是“各种成土因素作用示意”,正确的判断是(  )
 
①岩石主要影响土壤的土层厚度,水热条件 ②气候主要影响土壤的水热条件,理化性质 ③生物主要影响土壤的发育程度、肥力性质 ④地形主要影响土壤的质地、矿物养分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答案:D
7.发育在下列哪种成土母质上的土壤具有明显的质地分层特征(  )
①残积物 ②坡积物 ③洪积物 ④冲积物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答案:D
8.下图中实线为等高线,虚线为地层界线,A、B、C、D四图中能反映该土层剖面的示意图是(  )
 
解析:据上图可以判断此地岩层中间老、两翼新,是背斜;据等高线判断此地形是山谷。
答案:D
地理环境各要素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作为一个整体存在的。下图是我国华北地区某地1954~2002年气温与降水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9~10题。
 
9.近年来该地区水旱灾害严重的原因是(  )
A.气温不断上升
B.降水的年际变化大
C.气温与降水变化不同步
D.降水不断减少
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地区的降水有些年份高于平均值很多,也有许多年份低于平均值很多,降水年际变化大,容易产生旱涝灾害。
答案:B
10.根据图中资料可以预测该地区未来一段时间内,气候发展的趋势最有可能是(  )
A.温暖湿润       B.温暖干旱
C.寒冷湿润       D.寒冷干旱
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地区的气温总体上有上升趋势,降水有下降趋势。
答案:B
下图表示了我国75°E~102°E附近范围内高山林线高度随纬度变化的情况。读图完成11~12题。
 
11.我国高山林线的高度(  )
①在30°N附近变化最为剧烈 ②在30°N以北变化只受温度的影响 ③在30°N以南降低是因为地形的影响 ④从高纬到低纬持续上升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解析:由图可以看出30°N附近林线的高度变化约在2800米到4600米之间,变化最为剧烈。30°N以南为喜马拉雅山坡,水、热条件差,所以林线低。由图可知30°N以南林线不再持续上升。
答案:C
12.沿30°N一线地区(  )
①热量条件优越,畜牧业是重要的经济支柱 ②交通不便,生态环境脆弱 ③经济发展较为缓慢,具有开拓南亚市场的重要意义 ④煤炭与旅游资源十分丰富
A.①③       B.②④
C.③④       D.②③
解析:30°N一线为青藏高原南部地区,光照条件好,但热量不足,地形崎岖,交通不便,生态环境脆弱,经济水平低,因紧临南亚,所以具有开拓南亚市场的重要意义,本区旅游资源丰富,太阳能、地热能、水能资源丰富,但煤炭资源缺乏。
答案:D
下面两幅图中,甲图为“从雅加达到北京附近沿经线的植被分布示意图”,乙图为“经北京附近沿纬线的植被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13~14题。
 
13.在A处的大片森林中出现苔原植被是因为(  )
A.纬度位置影响,属纬度地带分异
B.海陆位置影响,属干湿度地带分异
C.受地形影响,属垂直分异
D.受地形影响,属非地带性
解析:A处的苔原植被处于亚寒带针叶林植被之中,应该是地势起伏而形成的,属非地带性因素。
答案:D
14.在乙图中,D处之所以能形成草原的原因是(  )
A.受到夏季风的影响气候较为湿润
B.受到西风的影响带来丰富的降水
C.E处有高山冰雪融水,使这里有较为丰富的水资源,能滋润生长的草地
D.受冬季风的影响从北冰洋带来丰富的水汽
解析:D处距海洋远,降水少,其东西两侧均为温带荒漠、半荒漠,由于正处高山上的冰雪融水形成丰富的灌溉水源,滋润了土地,成为草原。
答案:C
15.假如一座3000多米的高山,不受其他因素影响,下列哪幅图最能表示降水量与高度的关系(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从山脚向上,降水量先是增加后减少,一般在山腰地带降水最多。
答案:D
读图,据此回答16~17题。
 
16.形成M处海底地形的地质作用是(  )
A.海水沉积          B.海水侵蚀
C.地壳运动          D.流水侵蚀
解析:M处为海沟,是印度洋板块俯冲到亚欧板块之下形成的,与地壳运动有关。
答案:C
17.爪哇岛的自然带是(  )
A.热带雨林带         B.亚寒带针叶林带
C.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D.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解析:爪哇岛为热带雨林气候,对应的自然带为热带雨林带。
答案:A
读某沿海地区的山地垂直自然带分布图,据图回答18~20题。
 
18.若①为落叶阔叶林带,则该山可能位于(  )
A.山东半岛      B.欧洲西部
C.澳大利亚东南部     D.圭亚那高原
解析:基带北侧海拔较高,应位于南半球;温带落叶阔叶林应位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区和温带季风气候区。
答案:C
19.该山地北坡的垂直自然带完整且比南坡高的原因是(  )
A.北坡的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显著,且地处迎风坡
B.北坡坡度比南坡小,地处阴坡和迎风坡
C.北坡的海拔比南坡高,植被覆盖率比南坡高
D.北坡相对高差大,地处阳坡和迎风坡,水分条件好
解析:北侧地处阳坡和迎风坡,水分条件好,相对高度大,所以垂直自然带比南坡完整。
答案:D
20.若CD一线的年降雪量等于年消融量,B、C两点最大温差为28.8℃,则该山地的海拔最接近(  )
A.3700 m      B.4800 m
C.5000 m      D.4680 m
解析:年降雪量等于年消融量处为雪线位置,利用最大温差计算出B、C两地的相对高度为4800 m,再加上B点的海拔120 m,且C距山顶还有一段距离,故此山海拔最接近5000 m。
答案:C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40分)
二、综合题
21.读图,完成下列问题。(8分)
 
(1)生物在土壤形成过程中的主导作用表现为____________。具体体现是:①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
(2)土壤中有机质包括遗留在土壤中的生物残体如图中的____________和经过微生物的生化作用形成的____________。
(3)土壤中矿物养分的富集,主要是指____________。
(4)自然土壤的形成,是在生物的主导作用下,加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其他因素的参与作用,并经过________过程。
解析:形成土壤的因素众多,在其过程中生物通过微生物、低等植物、高等植物对成土母质的不断改造具有重要意义。生物的主导作用,具体体现在有机质的积累过程和养分元素的富集过程。经过生物作用与气候、地形等因素的参与作用,经过长期的发育过程,成土母质就形成了自然土壤。
答案:(1)通过微生物,低等植物、高等植物对成土母质的不断改造   有机质的积累过程   养分元素的富集过程
(2)腐殖质   氮素
(3)植物选择性地吸收营养元素,储存在生物体内,植物的残体分解后又回到土壤表层
(4)气候   地形   长期的发育
22.结合材料和世界局部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9分)
材料 据中国地震台网测定,北京时间2007年8月16日7时40分,在秘鲁中部近海(76.5°W,13.3°S)发生7.8级地震。此次地震距离最近的海岸约20km,距离首都利马市约100 km,震源深度约33公里。
 
(1)有关此次地震的说法中,正确的是________。
A.震源位于板块生长边界上
B.美洲板块与南极洲板块碰撞引起的
C.此次地震有多个震级
D.图中B处震级比A处震级小
(2)图中A处的自然带为________,从D到B到C自然带的变化体现了________地域分异规律。
(3)分析图中大洋东西沿岸自然带分布的共性特征及其成因。
(4)图中E、F两处各为一气压中心,“厄尔尼诺”发生时,E、F处气压势力是增强还是减弱?对各自附近陆地上的气候有何影响?
解析:由图中可知,此次地震的震中位于南美洲西海岸,处于美洲板块与南极洲板块的交界地带,“厄尔尼诺”现象是由于E、F处气压势力减弱的结果,对两地的气候造成的影响巨大。
答案:(1)B
(2)热带荒漠带 纬度地带性
(3)共性特征:南北延伸,南北更替,狭长分布。
成因:受地形的阻挡及沿岸洋流的影响。
(4)E减弱,F减弱。
由于F处高压减弱,导致降水增多,E处低压减弱将导致上升气流减弱,降水量减少,甚至出现干旱。
23.读“自然景观地域分异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8分)
 
(1)自然景观从①—②—③—④的变化是以________为基础产生的,这种地域分异产生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喜马拉雅山南坡复杂的景观变化规律近似于________(A:①→②→③→④B:③→⑤→⑥)的变化,产生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③为温带落叶阔叶林,而同纬度的⑥为温带荒漠,这种差异产生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陆地上的不同地区,由于所处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互不相同,分别具有一定的热量和水分组合,形成了不同的自然带。此题就是对有关内容的考查。
答案:(1)热量 太阳辐射在各纬度分布不均 (2)A 地势越高气温越低 (3)距离海洋远近不同
24.读我国某地区的“自然景观综合标志”,回答问题。(15分)
 
(1)图示地区最有可能是我国的____________地区,该地区气候的最突出特征是____________。该地区各自然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突出反映了地理环境的____________性。
(2)该地区河流出现汛期的季节一般是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其原因分别是____________。
(3)本区是我国最大的、比较稳定的____________,和其他农业基地比较,本地区农业生产具有的突出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该地区是我国沼泽最多的地区,试分析其形成原因。
答案:(1)东北   冬季寒冷漫长,夏季温暖多雨   整体
(2)春季   夏季   春汛的主要原因是季节性积雪融化;夏汛主要是因为夏季风带来的丰沛降水
(3)商品粮基地   大规模机械化生产   地区专业化生产
(4)降水多,气温低,蒸发量小;地势低洼,排水不畅;地表下有不透水层(冻土层)的存在,不利于流水下渗。

下载地址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