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本站

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一 > 全部高中高一地理全册

0 0 0 0 0
版本: 全部 人教版 人民版 苏教版 北师大版 沪教版 鲁教版 冀教版 浙教版 仁爱版 外研版 译林版 闽教版 语文版 青岛版 中图版 科粤版 春粤教版 西师大版 北京版 川教版 粤教版 新华师大版 岳麓版 沪科版 鲁科版 苏科版 湘教版 科教版 鄂教版 长春版
年级: 全部 幼儿园 小学 初中 高中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初一七年级 初二八年级 初三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学科: 全部 语文 数学 英语 物理 科学 地理 化学 生物 历史 政治 思想 音乐 美术 体育 健康教育 品德与生活 品德与社会 绘本故事 历史与社会 信息技术
    册: 全部 上册 下册 全册
类别: 全部     课文原文     视频     课件ppt     试题试卷     课本剧     教学案例|教学实录     剧本|情景剧     插图|图片|课文配图     录音mp3|课文朗读     教学设计|教案设计     阅读答案|练习与测试答案     翻译|译文     教师用书     语法修辞     练习题|练习册答案     阅读理解|阅读训练     教学计划     教材全解|教材解读     练习设计     教案|教案下载     说课设计|说课稿     电子书

高一地理上册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课堂跟踪练习题14

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

第四章
 
(四)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
一、单项选择题(20×3=60分)
聚落的形成和发展,不但受自然地理因素的影响,还受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在上述两大因素影响下,有的聚落在成长,有的聚落在衰落。据此判断1~2题。
 
1.图中四个聚落中,最有可能发展成为城市的是(  )
A.a          B.b
C.c       D.d
解析:在河流交汇、地势平坦开阔、农业发达的a处,可能发展成为城市。
答案:A
2.影响该城市形成的主要区位因素是(  )
①宗教中心 ②自然资源丰富 ③地形开阔平坦 ④河流交汇处
A.①②      B.①④
C.③④      D.②③
解析:地形和河流是影响该城市形成的主要因素。
答案:C
读我国某区域等高线地形图(虚线表示拟建的公路线),回答3~4题。
 
3.图中主要河流的流向为(  )
A.从西南流向东北        B.从东北流向西南
C.从北流向南         D.从南流向北
解析:根据支流流向可判断河流从西南流向东北。
答案:A
4.若在甲、乙两城镇之间修建一条公路,有A线和B线两个方案,B线方案与A线方案相比,主要的有利条件是(  )
A.线路较短,工程量小
B.坡度较平缓
C.不用修建大型桥梁,少占耕地
D.连接多个居民点,社会效益好
解析:B线方案与A线方案的差别可从图中找出。
答案:C
四川盆地地形封闭,对外联系不便,素有“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之说。随着一系列铁路、公路的修建,如今“蜀道不再难”。结合下图回答5~7题。
 
5.四川省内地形分为东西两部分,西部为(  )
A.成都平原         B.川西高原
C.四川高原         D.四川丘陵
答案:B
6.关于四川省交通线路的布局特点和形态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西部较稠密,多之字型分布
B.东部较稠密,多网状分布
C.西部较稀疏,多网状分布
D.东部较稀疏,多之字型分布
答案:B
7.出入川渝地区的北线,历史上有“剑门天下险”之称,如今,改变了这个方向交通状况的铁路线是(  )
A.宝成线          B.成昆线
C.成渝线          D.川黔线
答案:A
读我国西北部分山脉1550~1770年冰川与现有冰川面积的变化情况图,回答8~10题。
 
8.图中所列山脉冰川面积变化率最大的是(  )
A.阿尔泰山      B.天山
C.昆仑山       D.祁连山
解析:变化率即“变化量/初始量”,据此不难判定祁连山的冰川面积变化率最大。
答案:D
9.与图中其他山脉相比,阿尔泰山冰川较少,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
A.纬度因素      B.地势、地形因素
C.人为因素      D.海陆因素
解析:冰川的形成由气温(影响蒸发量)和降水(雪)量决定,气温受纬度和地势高低的影响,降水则受大气环流和地形地势的影响。与其他山脉相比,阿尔泰山由于本身山体较小,且海拔不高,因而冰川发育较少。
答案:B
10.我国西北山脉现有冰川面积大幅度缩减的原因有(  )
①臭氧减少,紫外线增强 ②农业生产发展,大量引水灌溉 ③温室气体排放 ④过度砍伐森林 ⑤酸性气体的大量排放导致酸雨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②③⑤
解析:我国西北山脉现有冰川面积大幅减小,可联系青藏高原臭氧空洞、全球变暖和当地生态环境破坏等事实予以分析。
答案:C
读右图,回答11~12题。
11.该图反映的环境问题将给我国农业生产的布局和结构带来的影响是(  )
A.我国冬小麦的安全种植北界将由目前的长城一线南移
B.农牧交错带将北移
C.土壤有机质的微生物分解将加快,造成肥力下降
D.该问题不会对全球乃至中国的粮食安全产生重大影响
12.该图反应的环境问题的成因和对策是(  )
A.向大气中排放的SO2大量增多,加强对煤的除硫处理
B.二氧化碳过量排放和热带雨林遭砍伐,减少砍伐
C.工业化进程加快,减缓工业进程
D.生物物种增多,对食物的争夺加剧,控制生物多样性
解析:图中反映的问题是全球气候变暖。全球气候变暖,我国种植冬小麦的北界将向北移;农牧交错地带将南扩;气候变化和极端气候的出现增多,已经影响到粮食安全;气温升高使微生物的分解加快,使土壤有机质减少,肥力下降。全球气候变暖产生的原因主要是二氧化碳的过量排放,以及森林大量被砍伐。
答案:11.C 12.B
树木年轮是气候变化的历史证据。读“某地树木年轮示意图”,回答13~14题。
 
13.图中反映了该地近百年气候的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寒冷—温暖—寒冷交替变化
B.温暖—寒冷—温暖交替变化
C.暖干—暖湿—暖干交替变化
D.湿冷—干冷—湿冷交替变化
解析:温暖时期,树木生长旺盛,年轮稀疏;寒冷时期,树木生长缓慢,年轮因间隔小而密集。
答案:B
14.在M时期,该地最可能出现的自然现象是(  )
A.雪线上升      B.暖冬频繁
C.海平面下降      D.河流水灾常年发生
解析:M所指时期,气候寒冷,冰川面积增多,海平面下降。
答案:C
读世界能源消费构成的变化图,据此判断15~16题。
 
15.上图中①②③④代表的能源,依次是(  )
A.煤、石油、天然气、水电和核电
B.石油、天然气、煤、水电和核电
C.天然气、石油、煤、水电和核电
D.煤、水电和核电、石油、天然气
解析:从图中看①是当今世界最主要的能源,且在1960年到1980年明显增长,可知①为石油,同理根据四种能源在世界消费构成中所占的比例及其变化趋势可知②是天然气、③是煤、④是水电和核电。
答案:B
16.下列国家中,该图所示能源③消费比重最高的国家是(  )
A.美国      B.法国
C.中国      D.英国
解析:在确定③是煤炭后,根据我国的能源状况即可得到答案。也可根据发达国家进入石油时代推理得到答案。
答案:C
下图表示不同自然灾害持续时间对比示意,据此回答17~18题。
 
17.图中①、②、③、④表示的自然灾害依次是(  )
A.地震、火山喷发、洪涝、干旱
B.火山喷发、台风、泥石流、洪涝
C.滑坡、寒潮、风暴潮、洪涝
D.泥石流、地震、飓风、干旱
解析:根据对各自然灾害的了解可知,地震往往持续几秒钟到几分钟;火山喷发可持续几个小时;洪涝灾害可持续几天到几个月;而干旱则可持续几个月到几年,故A项排列正确。
答案:A
18.许多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当地的自然条件密切相关,下列灾害与主导成因组合不正确的是(  )
A.地震—地质构造      B.沙尘暴—植被
C.泥石流—地形      D.伏旱—气候
解析:伏旱是在副热带高压控制下形成的,它属于天气因素而非气候因素。
答案:D
读下图,完成19~20题。
 
19.若①②两条曲线分别为A、B两水文站的同一年内所测到的流量变化曲线,则该河流的大致流向为(  )
A.由东向西流          B.由西向东流
C.由东北向西南流         D.由东南向西北流
解析:从流量曲线看,①为调节后的径流量,水流平缓,故河流向西流。
答案:A
20.为使图示河流洪涝灾害减弱,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
A.退耕还湖,增加湖泊面积
B.在河口三角洲地区大力开展植树造林
C.裁弯取直使河流不通过湖泊
D.充分利用滩涂,发展工农业生产
解析:为使洪涝灾害减弱,应扩大湖泊面积,增加湖泊蓄洪能力,在上游地区植树造林,减少水土流失。
答案:A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40分)
二、综合题
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IPCC(全球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在全球气候变化第四次评估报告中指出:由于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的共同驱动,全球气候将在21世纪继续变暖。这一评估报告认为,本世纪末全球气温可能升高1.1℃—6.4℃。
 材料二 以下是中国能源消费构成示意图。
 
(1)根据全球气候变暖成因与危害之间的关系,填出表格中各字母所表示的内容。
 
(2)简要说明我国CO2排放总量大的原因,并就此谈谈我国控制CO2排放量的合理措施。
(3)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有可能上升,将会对我国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产生影响。为了预防海平面上升所产生的危害,可采取哪些措施?
(4)为抑制我国气候变暖的趋势,实现本世纪中叶碳排放的目标,请你从能源开发和利用的角度献计献策。
答案:(1)毁林 燃烧矿物燃料 极冰融化 沿海低地被淹。
(2)原因:人口和经济总量大,能源消费总量大;化石能源(煤、石油和天然气)占能源消费构成的比重极高。 措施:开发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进行温室气体的回收;加强管理与宣传,提高节能意识。
(3)研究海平面上升的影响,加强城市规划,提高防洪排涝能力,加高加固防洪墙,整理疏浚河流以提高泄洪能力,消除内涝威胁。
(4)①发展并推广先进的节能技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②优化能源结构,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开发使用新能源;③积极发展高效、洁净、低碳排放的煤炭利用技术,走“低碳经济”的发展道路。
22.结合下列材料,回答问题。(8分)
材料一 我国水资源分布的地区差异。
区域 水资源占全国的比重(%) 人口占全国的比重(%) 耕地占全国的比重(%)


区 
长江及其
以南地区
 80.4 53.5 35.2
 
长江以
北地区
 14.7 44.5 59.2
内流区 4.9 2 5.6
材料二 黄河流域的用水量结构是:农业灌溉占91%,工业及城镇生活占7%,农村人畜用水占1%。下图为“黄河流域不同河段地表水耗损量变化图”。
 
(1)根据材料一的内容,描述我国外流区水土资源的分布特点,并进一步说明我国水资源最短缺的地区及原因。
(2)根据材料二分析1956—1996年黄河上游地表水耗损量总体变化趋势是________,降低黄河流域地表水耗损量的最有效途径是________。
(3)材料一反映了自然资源哪个方面的属性?解决水资源方面存在的问题宜采用什么方法?
答案:(1)我国外流区水土资源的分布特点:长江及其以南地区水资源丰富,耕地比重小;长江以北地区水资源比南部少,但耕地比重大;水土资源配合欠佳。水资源最短缺的地区是华北平原。原因:降水量小、流经本地区的河流径流量小,而且季节、年际变化大;人口稠密,工、农业发达,用水量大;水资源污染、浪费严重。(2)波动上升 控制农业耗水,发展节水型农业 (3)地域性。跨流域调水。
23.我国东部地区常有各种灾害性天气现象发生,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造成重要影响。阅读“某天气系统活动示意图”和“我国部分气象灾害分布示意图”,回答有关问题。(12分)
  (1)根据甲图中冷暖空气的活动情况判断,位于中蒙边境附近的天气系统属于________锋。
(2)甲图中,乌兰巴托的风向可能是________,其源地位于____________________(气压)中心。
(3)在这种锋面活动的影响下,我国北方冬季常常出现的一种灾害性天气是(  )
A.强降水天气      B.沙暴或大风天气
C.台风天气
(4)如果甲图中所示为该日“乌兰巴托时间”(东七区)12点整的锋面活动状况,锋面移动速度为40千米/小时,则锋面将于次日________点到达北京。锋面移至北京时可能出现________天气。
(5)锋面过境后,北京天气状况的变化一般表现为:气温________、气压________、天气________。
(6)如果该锋面出现在夏季,且移动速度很快的话,则出现(  )天气。
A.大风或沙暴
B.狂风暴雨
C.大风与雨、雪天气  
D.气温升高,雨过天晴
(7)读乙图,完成下面表格:
 A B
灾害名称  
多发季节  
主要危害  
所属天气系统名称  
答案:(1)冷 (2)西北风 蒙古—西伯利亚高压 (3)B (4)北京时间7 大风或沙暴 (5)下降 上升 转好 (6)B (7)(见下表)

 A B
灾害名称 寒潮 台风
多发季节 冬春 夏秋
主要危害 低温、冻害等 暴雨洪水灾害等
所属天气系统名称 反气旋 气旋
24.下图为登陆我国南部沿海地区的某台风路径示意图。读图回答问题。(8分)
 
(1)台风过境A地前后,该地气压和风速有何变化?
(2)该台风在AB两地引发的主要次生灾害有何不同?说明B地预防这些次生灾害的工程措施。
答案:(1)气压先降低后升高;风速先增大后减小。
(2)A地:风暴潮 B地:滑坡、崩塌、泥石流 护坡固 坡、植树种草。

 

下载地址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