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本站

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三 > 全部高中高三历史下册

0 0 0 0 0
版本: 全部 人教版 人民版 苏教版 北师大版 沪教版 鲁教版 冀教版 浙教版 仁爱版 外研版 译林版 闽教版 语文版 青岛版 中图版 科粤版 春粤教版 西师大版 北京版 川教版 粤教版 新华师大版 岳麓版 沪科版 鲁科版 苏科版 湘教版 科教版 鄂教版 长春版
年级: 全部 幼儿园 小学 初中 高中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初一七年级 初二八年级 初三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学科: 全部 语文 数学 英语 物理 科学 地理 化学 生物 历史 政治 思想 音乐 美术 体育 健康教育 品德与生活 品德与社会 绘本故事 历史与社会 信息技术
    册: 全部 上册 下册 全册
类别: 全部     课文原文     视频     课件ppt     试题试卷     课本剧     教学案例|教学实录     剧本|情景剧     插图|图片|课文配图     录音mp3|课文朗读     教学设计|教案设计     阅读答案|练习与测试答案     翻译|译文     教师用书     语法修辞     练习题|练习册答案     阅读理解|阅读训练     教学计划     教材全解|教材解读     练习设计     教案|教案下载     说课设计|说课稿     电子书

2010历史专题测试: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制度

2010历史专题测试: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制度
    重点难点突破
    对中国古代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综合认识及评价
    1.含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包括专制主义制度和中央集权制度。专制主义指君主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全国的最高统治权集中在君主一人手中:中央集权指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关系,地方政府必须听命于中央政府,二者相辅相成。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后者是前者的前提和基础;前者是后者的必然产物。其目的都是从政治制度上保证中央政府的权威和君主个人的权威,君权至高无上是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根本特征。
    2.发展趋势:一是不断改革中央行政机构,特别是削弱相权,加强君权;二是不断改革地方行政机构,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其中特别是对边疆地区的管辖;三是不断加强对人民的思想控制。
    3.两大基础和两对矛盾:
    ①两大基础:经济基础是自然经济;理论基础是“外儒内法”。
    ②两对矛盾:君权与相权的矛盾表现在君权加强而相权不断削弱;中央政府与地方势力的矛盾表现在中央权力加强而地方势力不断削弱。
    4.作用与历史影响:
    ①从积极方面来看,有利于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领土的完整;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组织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生产活动,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在统一的社会环境下,有利于民族融合,有利于各地区经济与文化的交流、发展和提高,使我国古代人民创造了领先于世界的古代文明。
    ②从消极方面来看,君主专制容易形成暴政统治和导致腐败现象的出现,成为阻碍历史发展的因素。在思想方面独尊一家,钳制了人们的思想,出现了“万马齐喑”的局面。在明清时期,封建专制统治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其危害尤为严重。
    总而言之,从历史发展来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明清以前以积极作用为主,使得中国长期以来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其在明清时期则以消极作用为主,阻碍资本主义
萌芽的成长,阻碍科学文化的发展。
测试
    秦汉时期开始形成封建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经过历朝的发展完善,到明清时期达到顶峰。封建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延续了2000多年,成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色。据此回答1--4题。
    1.“天下共苦战斗不息,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这种观点是(  )
    A.力主推行分封制  B.主张推行世袭制
    C.主张反对分封制D.实行郡国并行制
    2.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理论来源于战国时期的(    )
    A.儒家思想    B.道家思想
    c.墨家思想D.法家思想
    3.下列关于隋唐时期实行的三省六部制的评述,正确的一项是(  )
    ①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②形成了严密的封建官僚机构体系③提高了行政效率④三省六部制一直被后世历朝所沿袭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
  4.今x藏和台湾地区在元朝时分别由下列哪些机构管辖(    )
    ①理藩院②宣政院③澎湖巡检司④台湾府
    A.①②  B.①④  C.②③D.①③
    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起源于西周,确立于西汉,东汉时又有了新的发展,而后贯穿于整个中国古代社会。据此回答5~7题。
    5.秦朝时期,负责监察百官的是(   )
    A.丞相    B.太尉
    C.御史大夫    D.皇帝
    6.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宋太祖分割相权的措施包括(    )
    ①设参知政事②设枢密使③设三司使④命文官制定大量律典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③
  7.为加强中央集权,元世祖健全统治机构,其中御史台的主要职责是(  )
  A.掌管全国的宗教事务
  B.刺举百官善恶,讽谏政治得失
  c.最高行政机关,行使宰相职权
  D.管理官禁宿卫及军官选授迁调事项
  政治制度的改革是社会变革的重要推动力量。据此回答8—9题。
    8.商鞅变法内容中,对社会转型起着决定性作用的是(    )
  A.“燔诗书而明法令”
  B.“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
  C.“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
  D.“为田开阡陌封疆”
  9.两汉的察举制和隋唐的科举制都适应了封建君主专制的需要,主要是因为(    )
    A.打击了士族门阀势力
    B.注重了官吏的品德
    C.实现了选贤任能
    D.君主控制了用人权
    不断完善职官制度是历代封建统治者共同关注的大事。据此回答10—12题。
    10.史书记载:“始置诸州通判,……故常与知州争权”。其出现的朝代是(    )
    A.汉朝  B.唐朝  C.宋朝  D.明朝
    11.下列机构中负责监察事务的是(    )
    ①唐朝门下省②元朝御史台③明朝提刑按察使司④清朝议政王大臣会议
    A.①③  B.②④  C.②③D.③④
    12.废除丞相制度后,明朝在皇帝和六都之间逐步建立的机构是(  )
    A.内阁B.军机处C.三司D.枢密院
    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人类社会发展不可抗拒的趋势,但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文明的演变却是漫长而艰难的。据此回答第13~15题。
    13.下图是江苏丹徒出土的宜侯矢铜簋,此簋内底有铭文120多字,是关于西周分封制的主要史料。其铭文反映的信息可能包括(    )
 
    A.诸侯争霸
    B.被封诸侯应该承担的义务
    C.楚王问鼎
    D.郡县管理的规定
    14.著名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道:“始皇帝幸梁山宫,从山上见丞相车骑众,弗善也。中人或告丞相,丞相后损车骑。始皇怒日:‘此中人泄吾语。’案问莫服。当是时,诏捕诸时在旁者,皆杀之。”下列能说明该材料的是(    )
    ①秦朝时相权已经严重威胁到皇权②秦朝时期监察机构趋向完善③皇权的独断性、随意性、残酷性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下的暴政
  A.①②  B.①③  C.②④D.③④
  15.贾谊在《过秦论》中说:“及至秦王,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这位在历史上有“千古一帝”之称的秦始皇为有效“制六合”而采取的措施是(    )
    A.推行郡县制  B.统一的文字
    C.统一货币    D.统一度量衡
    在中国古代社会,改革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往往是封建君主加强中央集权,强化对全国控制的重要举措。据此回答第16--19题。
    16.在秦朝“三公九卿”制度中,太尉一职仅是虚设其位,实际上并未任命任何人担任此职,其主要目的是(    )
    A.防止形成地方割据势力
    B.缺乏担当此任的人才
    C.由皇帝加强对军权的控制
    D.秦朝军事力量强大故无需任命太尉
    17.当前我国社会大力倡导“以人为本”,反映了人民的愿望。回顾历史,在下列中国古代历史中体现了“关注民生”政策取向的史实有(    )
    ①秦朝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②唐朝均田制和租庸调制  ③北宋王安石变法④清初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18.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君权与相权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下列选项中,体现君主直接削弱宰相权力或变革宰相制度的措施有(    )
    ①秦朝设立御史大夫②汉武帝设置刺史③唐朝实行尚书、中书和门下三省制度  ④宋朝设立参知政事⑤元朝设立中书省
    A.②③④    B.①④⑤
    c.②③⑤    D.③④⑤
    19.“一国两制”是一项伟大的构想,它成功地解决了港澳问题。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也有着类似这样的先例,如辽统治者在其统治区内曾实行了“蕃汉分治”的政治制度,但其积极意义不包括(    )
    A.有利于缓和契丹与汉族的矛盾
    B.有利于适应契丹族控制的不同地区的统治需要
    c.使契丹族各部得以统一
    D.有利于辽统治的巩固
    2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公元前106年,分全国为13部(州),每部(州)派刺史一人,于每年秋天巡行郡国,按“六条问事”的职权,监督郡国……
    材料二  (北宋)规定州郡长官由文臣担任。长官之外另设“通判”,使其互相牵制。后来,又把全国州郡划分为十五路,陆续在各路设转运使(管财政兼监察地方官吏……)、提点刑狱(管司法兼监察……)、安抚使(管军事,有时也兼管民政,在边境地区设置……)、提举常平(管常平仓救济、农田水利等……)等四司,统称“监司”,也都由文臣担任……
    材料三  洪武初年的监察机关称御史台。1382年(洪武十五年)改称都察院,长官有左右都御史等,专职弹劾百司。都察院下设十三道监察御史,纠察内外官员。……号“代天子巡狩”,大事奏裁,小事可立决。……明太祖……置锦衣卫指挥使,下属南北两镇抚司,除负责侍卫、密辑盗贼奸宄外,北镇抚司述掌管诏狱,各地重罪逮至京师,往往由北司严刑审理,而后直接奏请皇帝。
                          ——材料一、二、三均摘自朱绍侯主编的《中国古代史》
    材料四  夜饮密室,一人酒酣,谩骂魏忠贤,其三人噤不敢出声。骂。未讫,番人(厂卫特务)摄四人至忠贤所,即碎尸骂者,而劳三人金。三人魂丧不敢动。
                                                  ——摘自《明史•刑法志》
    请回答:
    (1)根据上述材料指出汉、宋、明三朝的官制有何相同之处。材料二中的地方官制有何显著特点?
    (2)明朝的制度中同汉、宋两朝有何不同?
    (3)材料三、四中,明朝前后期的统治有何异同?反映了什么时代特点?
    (4)简述汉、宋、明三朝监察制度的共同作用。
    21.2007年7月我国举行了纪念中国高考恢复30年高峰研讨会,对恢复高考已走过的30年历程进行了理性的回顾,同时不约而同地为高考改革开出了一张张药方。这反映了人们对高考改革寄予了更高期待,是一种社会的文明和进步。而历史上的科举制度在我国也存在了1000多年,被认为是影响世界历史进程的“第五大发明”。据此回答:
    (1)科举制度在隋朝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在唐朝前期几位封建君主统治时期,科举制度有哪些重大发展?产生了哪些重要影响?
    (3)北宋王安石变法时是怎样改革科举制度的?其产生了哪些影响?
    (4)明清时期,科举制度出现了哪些新变化?其主要影响是什么?
   

 

 

 

 

 

 

 

 

参考答案与解析
    1.C本题是一道材料型选择题,考查分析理解材料的能力。根据材料中“侯王”造成“战斗不息”和“立国”是“树兵”来判断应是分封制的后果,可以排除B项和D项。从题干中“求其宁息难哉”来分析是主张反对分封制。
    2.D本题属基础题,考查考生再现史实的能力,难度不大。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来源于法家思想,其在教材中有叙述。
    3.A三省六部制是隋唐时期的重要政治制度,在中央设三省,以削弱相权加强皇权;同时形成了严密的封建官僚机构体系,使行政效率大大提高。故①②③正确。④错在“一直被后世历朝沿袭”。
    4.c本题考查元朝对x藏与台湾的管理。元朝时对x藏的管理机构是宣政院;对台湾的管理机构是澎湖巡检司。
    5.C秦朝的御史大夫兼理监察百官。
    6.D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设参知政事、枢密院、三司以分割相权。任文官作知州,但没有大量制定律典。
    7.B考查识记能力。
    8.D本题为中等难度题,主要考查考生阅读理解历史材料的能力与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解答本题应结合商鞅变法的内容认识其推动社会转型的作用,“社会转型”即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此应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角度思考。
    9.D本题难度较大,主要考查考生运用因果关系分析比较历史概念的能力。无论是察举制还是科举制,选拔官吏的目的都是为统治者服务,从实质上看都是封建君主控制了用人权。   
    10.C本题为材料型选择题。主要考查通判的职责与设立的朝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通过题干中“通判与知州争权”的信息,判断出通判的设置应该在宋朝。
    11.C此题为组合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对中国古代重要机构职责的掌握。解题的关键在于首先把握题干中要求的是负有监察事务职能的机构;其次是逐一厘清选项中所涉及机构的职权。由所学知识可知,唐朝门下省的职权是负责政令的审批,而清朝议政王大臣会议是清初的国家政治和军事的最高指挥机构,由此排除含有①和④的选项,即得出正确选项。
    12.A此题主要考查明朝强化君主专制的措施。该题解答的关键在于首先注意题干中的“废丞相制度后”与“明朝”两个关键词。通过明朝这一关键词,可排除B、D两项,因为B项发生在清朝,D项发生在宋元时期。通过“废丞相制度后”可判断C项不正确,因为C项是针对时朝废行省而言。
    13.B该题题干已经指出此簋内底有铭文120多字,是关于西周分封制的主要史料,而四个选项中只有B项反映了分封制的内容;A项和C项反映的是春秋时期,D项反映的是战国以后的情况。
    14.D该材料反映的是秦始皇注意丞相的活动,防止相权威胁皇权,而丞相也很注意皇帝对自己的看法,说明君、相互相防范。①错在秦朝时才开始设丞相,但没有给君权造成严重威胁。②错在该材料与监察内容无关。③对在皇帝将在场者全部杀死就可说明。④对在材料中已反映了秦朝的暴政,它也是秦朝当时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所产生的一负面影响。
    15.A秦朝以郡县制代替过去的分封制,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和管理,保障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被后世沿用。B、c、D三项属于文化和经济制度的内容。
    16.C太尉是管理军事的最高长官,秦朝皇帝虚设其位主要是为了加强对军权的控制。
    17.B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有其残暴性的一面;唐朝的均田制和租庸调制保证了农民的土地和生产时间;tL宋王安石变法中有减轻农民赋税,限制高利贷剥削的内容;“清初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的主要内容是反击外国的侵略和平定国内的地区性叛乱,与民生没有直接关系。
    18.D注意理解题干的要求是“直接削弱宰相权力或变革宰相制度的措施”,①②没有涉及到削弱宰相权力或变革宰相制度,故不符合题意,而③④⑤都与削弱相权有关,如⑤中的中书省是就是仅行使宰相职权中的行政职能,因此③④⑤符合题意。
    19.C C项是能够实行“蕃汉分治”的条件,而不是意义或结果。
    20.解析:本题的四则材料分别反映了汉、宋、明三朝的监察制度,旨在考查考生对此三朝监察制度特点的掌握。解答时要注意古代监察制度由形成、完善到明清的强化,从本质上反映了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的趋势。
    答案:(1)共同点:设置严密的监察制度,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材料二特点:分散地方官吏的职权。
    (2)增设特务机构。
    (3)同:特务统治。异:前者特务机构控制在皇帝手中,后者成为宦官专权的工具;前者监督官吏。防止其图谋不轨,后者镇压人民,形成社会恐怖。特点:封建统治日益腐朽,封建社会渐趋衰落。
    (4)有利于整顿史治,防止官吏腐败;有利于防止地方割据势力形成,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社会的安定。
    22.解析:该题以2007年高考恢复30周年为切入点,主要考查了我国古代史上科举制度的形成、发展与演变过程及其主要影响等。第(1)问中关于科举制度出现的原因需要从政治和经济等方面加以分析,也可以联系魏晋九品中正制的弊端等进行分析。此后第(2)(3)(4)问有关唐朝、宋朝和明清不同时期改革科举制度的措施只要结合教材知识进行简要的归纳即可。本题的难点在于从各种改革措施中要分别阐述不同的影响,这要结合当时的封建统治的政治特点加以分析。
    答案:(1)主要原因:士族门阀的衰落和庶族地主势力的兴起(或答社会经济因素、阶级因素的变化,士族自身统治能力的丧失),魏晋以来选官注重门第的九品中正制无法继续。科举制为庶族地主加入中央政权提供了一个重要途径,得到庶族地主的支持和响应。
    (2)唐太宗时,增加了考试科目,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武则天时,大量增加科举取士的人数,还首创了武举和殿试。唐玄宗开元年间,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以后成为定制。影响:打击了士族门阀,扩大了统治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的稳定,对中外历史发展影响深远。
    (3)改革科举制度,废除死记硬背的明经诸科,进士科不再考诗赋,专考经义和时务策。设明法科,专考律令、断案等。作用:使科举制度更加面向实际,有利于培养实用人才。
    (4)变化:仅从儒家的四书五经内命题,不许发挥个人见解;答卷文体采用“八股文”。影响: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阻碍了科学技术和社会的进步。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