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本站

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二 > 全部高中高二历史上册

0 0 0 0 0
版本: 全部 人教版 人民版 苏教版 北师大版 沪教版 鲁教版 冀教版 浙教版 仁爱版 外研版 译林版 闽教版 语文版 青岛版 中图版 科粤版 春粤教版 西师大版 北京版 川教版 粤教版 新华师大版 岳麓版 沪科版 鲁科版 苏科版 湘教版 科教版 鄂教版 长春版
年级: 全部 幼儿园 小学 初中 高中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初一七年级 初二八年级 初三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学科: 全部 语文 数学 英语 物理 科学 地理 化学 生物 历史 政治 思想 音乐 美术 体育 健康教育 品德与生活 品德与社会 绘本故事 历史与社会 信息技术
    册: 全部 上册 下册 全册
类别: 全部     课文原文     视频     课件ppt     试题试卷     课本剧     教学案例|教学实录     剧本|情景剧     插图|图片|课文配图     录音mp3|课文朗读     教学设计|教案设计     阅读答案|练习与测试答案     翻译|译文     教师用书     语法修辞     练习题|练习册答案     阅读理解|阅读训练     教学计划     教材全解|教材解读     练习设计     教案|教案下载     说课设计|说课稿     电子书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训练试题及答案

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

第3课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典型例题】
例1  西汉初年,大臣陆贾在评论秦的统治时说:“事愈烦天下愈乱,法愈滋而jy愈炽,兵马益而敌愈多。”这段话最根本的含义是
A严刑酷法不能保证统治的安定
B减少政事清静无为才是长治久安之道
C秦朝养兵太多反而招致灭亡
D秦朝法网严密却不能阻止民间的反抗
【解析】本题是多种能力综合考查题。要求考生有较高的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结合汉初统治者推行的休养生息政策,理解本段材料。
【答案】B

例2、春秋战国到西汉时期儒家学派的地位和思想内容所经历的变化,并说明原因。
【解析】本题以特定的儒家学派的地位和思想内容为研究对象,要求阐述其发展变化的过程。分析其因果关系。从春秋战国到西汉时期,儒家学派经历了创立、发展、遭禁、提倡、改造、独尊等曲折过程。正确认知中国封建社会初期儒家学派的发展史,有助于深刻理解这一历史时期中国经历的复杂多变的社会矛盾和斗争。
解答本题时,应注意春秋战国到西汉时期历史阶段性特点加以阐述。春秋战国时期,割据诸侯割据称雄,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大变革时期,官学的衰落和私学的兴起推动了“诸家蜂起”和“百家争鸣”的思想大解放。主张实行仁政、反对苛政的儒家学派由创立到继承发展,逐渐成为中国思想界一个颇具影响的学派。它是中国封建时代政治和社会理论的精华。秦统一后,建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法家学说成为专制主义皇权的理论依据。儒家学派受打击甚至被禁止,这是对中国古代文化的极端严重摧残。西汉初年,儒家学派从秦代被摧残压抑状态中开始复苏,但尚未被重视。直到汉武帝时期,儒家学派的大一统思想、君臣伦理观念适应了当时政治大一统的需要,统治者开始提倡儒家思想。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统治政策,为汉武帝采纳。董还对儒家经典重新作了解放与发挥,这对于巩固封建国家政治上的统一有积极作用。此时的儒家思想与孔孟为代表的先儒家思想已有所不同,它吸收了法家、道家等不同学派的思想,经过改造,成为新儒学。至此儒家思想成为法定的封建统治思想,儒家学派取得了独尊的地位。
【答案】(1)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社会变革,百家争鸣,儒家主张仁政,反对苛政,为当时诸家学派之一。(2)秦灭六国,以法为教,徭役繁重,刑罚严酷,儒家学派为统治者不容,秦始皇焚书坑儒。(3)西汉武帝改变无为政策,推行大一统,董仲舒为适应政治需要,改造儒家学说,提出“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为汉武帝采纳,儒学从此成为西汉的统治思想。


【基础练习】
一.选择题
1.汉高祖采取休养生息政策的客观原因是
   A.社会十分贫困  B.秦朝灭亡的教训
   C.大臣陆贾的建议  D.刘邦的远见卓识A
2.黄老之学
   A“黄”是指黄帝学说,“老”是指老子的学说
   B强调“无为”,认为人的主观能动性是没有用的
   C从汉高祖到汉武帝时期一直统治者的指导思想
   D这一学说的推行是西汉初社会迅速恢复和发展的根本原因A
3.汉初统治者奉行“黄老”的无为思想其统治思想,主要是因为
   A.黄帝的权威和影响力大              B法家学说没有可行性
   C.它适应休养生息政策的需要          D当时政治家的推崇C
4.黄老思想的基础是
   A黄帝的学说    B早期的道家理论   C墨家思想    D阴阳家的思想B
5.贾谊(前200~前168年)著《过秦论》总结秦亡教训说:“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这一认识与当时西汉的哪一政策相呼应
A休养生息        B重农抑商     C尊儒尚法       D独尊儒术A
6.儒家思想之所以能够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从根本上说,是因为
A 它是封建社会的一种进步思想     B 适应了君主专制统治加强的需要
C 儒家经典是科举考试主要内容     D 宣扬了仁政思想得到人民的拥护B
7.西汉时,“大一统”概念的核心含义是
A 到汉武帝时期实现国家疆域的大统一   B 董仲舒对儒家学说加以发展而形成的
C 适应当时统治者需要的一种思想主张   D 皇权神授代表上天统治天下所有臣民D
8.董仲舒的新儒学包含①孔子的儒家学说②《公羊春秋》的大一统主张③法家思想④黄老之学和阴阳家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A

二.材料解析题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臣闻天者,群物之祖也……天令人谓命,命非圣人不行。
    (《董仲舒传》)
材料二:建武十一年光武帝下诏:“天地之性人为贵。其杀奴婢,不得减罪。”
    请回答:
    ①材料一中董仲舒把“天”比做什么?有何影响?
②材料二反映的光武帝的措施是什么?目的如何?两个人的共同点是什么?
9.①万物的主宰。巩固中央集权,使儒学成为封建正统思想。②措施:释放奴婢和禁止残害奴婢。目的:缓和社会矛盾,巩固统治。共同点:为统治者服务。

三.问答题
10.比较战国时期儒家和法家的统治思想的主要差异。结合秦汉时期的史实,分析评论儒家和法家的统治思想对封建统治的不同影响。
10.战国时期,儒家和法家统治思想的差异:儒家:认识到人民力量,“民为贵”,“君为轻”。 行“仁政”放宽刑罚,减轻赋税。    法家:强调君主的作用,主张国家大权集中于君主。主张“法治”,强调用严厉刑法镇压人民的反抗。秦统一后,法家统治思想成为秦始皇建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统治,进行焚书坑儒,实行严酷刑罚的理论依据。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在当时适应了政治上的统一的需要。焚书坑儒则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严酷刑罚,横征暴敛,民怨沸腾,结果,秦朝建立统一政权后,只经历短短15年便被人民推翻了。
    汉朝建立后,统治集团认识到人民的巨大威力,注意吸取秦亡教训,推行休养生息政策,让农民得到一些土地,不侵犯农时,放宽控制,减轻刑罚。即儒家所主张的实行“仁政”结果,社会经济得以恢复发展,国力强盛,统治时间比较长远。

【能力测试】
一.选择题
1.汉初统治者采取休养生息政策的直接原因和根本目的是:
    A.秦亡教训、收揽人心  B.文治天下、鼓励生产
    C人心思治、让利于民    D.经济困难、稳定统治D
2.董仲舒新儒学的核心是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以阴阳五行为框架
C.“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D 唯心主义的谶纬之学 C
3.汉武帝“独尊儒术”,主要是利用儒家的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主张    B“民贵君轻”的思想
C“性善论”                      D“大一统”的思想D
4.“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大一统”思想之间的关系应该是
A用政治上的统一保证思想上的统一  
B用阴阳五行的思想来巩固统一
C用思想上的统一为巩固政治上的统一服务 
D使儒家思想逐步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C
5.下列有关董仲舒的新儒学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它适应了中央集权形势发展的需要      
B其“天人感应”的学说导致君主权力过渡膨胀
C汉武实采纳这一学说的根本原因是有利于巩固国家的统一
D其骨干思想来自《公羊春秋》的大一统思想D

三.问答题
6.司马迁说孟子的学说“迂远而阔于事情”,秦始皇以“焚书坑儒”压制儒家学说,而汉武帝却采纳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分析说明儒家学说在战国、秦、汉的不同地位及其原因,并指出儒家学说地位的变化所反映的中国封建社会在思想文化方面的特征。
6.(1)地位:战国时倍受冷落,秦朝时遭受压制,汉朝获得独尊地位。(2)原因:①孟子在政治上主张实行“仁政”,强调“民贵君轻”,提倡放宽刑罚,减轻赋税,保护农业生产。这些主张虽有一定的进步性,但在战国纷争的局面下无助于实现统一,距当时激烈的社会变革太遥远,必然遭受统治者冷落。②秦朝时儒生依然遵循旧的思想主张,非议郡县制,以古非今,站在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对立面,不能为封建统治者服务,而且落后于历史潮流的发展,遭受压制也在情理之中。③汉武帝时,董仲舒对儒家思想进行了发挥,增添了君权神授、大一统思想等内容,糅合了多家学说、适应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需要,不仅为君主专制提供了理论依据,而且为政治上的统一奠定了思想基础,故可获得独尊地位。(3)特征:封建社会的思想文化必须为专制主义服务,才能生存发展,思想文化的发展必须顺应时代要求。

下载地址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