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与哲学期末测试六十三
专题训练二
一.单项选择题(在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每小题4分,共10题)
1.“物质可以变精神,精神可以变物质。”这段话( )
A.是正确的,体现了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B.是错误的,物质和精神不能互变
C.前一分句正确,后一分句错误 D.前一分句错误,后一分句正确
2.有这样一个故事:两位制鞋商先后到同一个地方去搞“市场调研”,先去的那位发现这里的人一律不穿鞋,于是作出判断:“这里的人不穿鞋。”悻悻而去。第二位随后也来了,他见到人们不穿鞋,经过一番调查研究得出了与前者迥然不同的结论:“这里的人不穿鞋,是因为没有鞋。”他立即投资办厂,结果大发“鞋”财。故事中的两位商人面对同一情况,得出了不同的认识,采取了不同的行动,这说明( )
A.二者的利益立足点不同
B.二者见到的事实不同
C.思维方法不同影响到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
D.能否做到从实际出发取决于客观事物本身
3.英国哲学家贝克莱说:“观念的产生,并无必要假设外物的存在。”这一观点( )
A.认为认识的产生不依赖于客观事物 B.否认了物质运动的绝对性
C.是一种形而上学观点 D.不承认矛盾是客观的
我国古代“相马”专家伯乐著有《相马经》,书中说:“良马额部隆起,象一种蜘蛛的日角,四个蹄子犹如垒起的酒药饼。”有一天,他的儿子按照书上讲的这些特征去“相马”,结果,他双手捧着一只癞蛤蟆兴冲冲的回家向父亲报告:我也相了一匹马。据此回答6—8题。
4.伯乐的儿子这种“按图索骥”的做法属于( )
A.唯物主义 B.本位主义 C.经验主义 D.教条主义
5.这一事例告诉我们,办事情要取得成功, 必须做到( )
A.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B.努力学习书本上的理论观点
C.从自己的经验出发 D.个人的愿望作为立足点
6.实际工作中,坚持从实际出发,做到主观和客观的统一,不是轻而易举可以做到的。从客观上看,是因为( )
(1)客观实际往往是许多事实的总和 (2)客观实际总是多方面的
(3)客观实际是变化发展的 (4)人们的立场,观点和知识构成不同
A..(1)(3)(4) B.(2)(3)(4) C.(1)(2)(4) D.(1)(2)(3)
7.2001年11月,北京发生了“法轮功”痴迷者残害父母,妻子的惨案。傅怡彬在回答公安人员审问时说:“我非常孝敬。为什么把他们砍成那样,我是行孝心,使他们脱离苦海,到一个更高境界,更高层次去。傅某的这一行径体现的“法轮功”本质是( )
A. 客观违心主义 B.残害生命,危害社会
C.妄图颠覆中国 D.搞教主崇拜,精神控制
8.这一惨案给我们的启示是( )
A.要坚持依法治国,对修练者绳之以法 B.公民享有修炼的权利,必须履行相应的义务
C.只有根除邪教,才有社会的安宁 D.反对一切形式的唯心主义
9.古希腊哲学家克拉底鲁认为,万物只是一种不可名状的“旋风”,瞬息万变。他拒绝给事物以名称,主张对客观事物“什么都不说”。其错误在于
A.否定事物的客观性 B.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C.否定了事物的相对静止 D.割裂了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10.庖丁解牛,游刃有余;揠苗助长,苗枯田荒。这给我们的启示是
A.现象是规律的外在表现形式 B.人在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
C.尊重规律是取得成功的基础 D.解放思想是取得成功的条件
二.不定项选择题(在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错选、多选、漏选的,该题不给分。每小题六分,共5题)
1.”在一位物理学家看来,电场正象他所坐的椅子一样是客观的”,这句话的意思是( )
A.电场和椅子一样,是看得见,摸的着的
B.电场与有分子组成的物质不同,看不见,摸不到,不具有客观实在性
C.电场也是物质的具体形态,具有客观实在性
D.电场是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客观存在的
2.“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句话主要说明( )
A.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不等于人们的意识都是一样的
B.由于观察的角度不同,对同一事物会有不同的正确反映
C.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D.对于任何事物的认识都不可能是正确的
3.在电脑的控制下,机器能够“自动”调节,导弹能够”自动”命中目标.因此,有人说电脑也是有意识的.这种观点否认了( )
A.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B.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
C.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D.意识是生物特有的能力
4.某地农民刊登广告,聘请城里的下岗职工到农村去就业,得到一些下岗职工的热烈响应,他们纷纷到农村承包土地,种果树,开鱼塘,开始了第二次创业.这表明( )
A.人们的思想观念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 B.农村比城市有更多的就业机会和途径
C.实现再就业必须转变思想观念 D.城乡差别已不复存在
5.多年一贯制的课桌椅已无法适应现在孩子的身高和体重,为此,专家建议课桌椅也应按号码进行划分,让学生们坐上合适的课桌椅.从方法论角度讲,这符合( )
A.物质决定意识 B.一切从实际出发
C.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D.矛盾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
三.主观题
某贫苦地区领导认为,脱贫不能仅靠政府救济,更要靠自力更生。他们根据其他地区“无工不富”的经验,建起了一些小型机械厂,但由于原材料和资金缺乏,结果收效甚微。经过认真分析,他们认识到该地区山场面积大,适宜发展林果业和养殖业,于是因地制宜种起了果树、中药材,饲养起牛、羊、家兔等,经济情况很快有了改观。在此基础上,他们又办起果品和肉类加工厂,几年就摆脱贫困,走上了致富之路。
该地区在脱贫过程中是怎样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
哲学基础知识专题训练
专题训练二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1A 2C 3A 4D 5A 6D 7B 8C 9C 10 C
二.不定项选择题:1CD 2AB 3BC 4AC 5BC
三.参考答案:
(1)坚持从客观实际出发。该地区从脱离本地区实际盲目办工厂,转为根据本地区“山场面积”的特点发展林果业、养殖业,做到了从自己的实际的真切了解。
(2)辨证的认识和把握实际。该地区既看到自己发的不利条件,有看到自己的有利条件,作出真正发挥自己的优势的正确决策,这一过程体现了的实际的全面把握;在林果业和养殖业有了一定发展后,办起了与之匹配的果品和肉类加工的过程,则体现了对变化发展了的实际的正确把握。
(3)正确对待别人的经验,该地区对“无工不富”的经验,从简单照搬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地制宜的作出正确的决策,说明了这一点。
(4)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该地区领导认为脱贫仅靠政府救济,更要靠自力更生,并及时办起果品和肉类加工厂的决策过程等,说明了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