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本站

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二 > 全部高中高二政治下册

0 0 0 0 0
版本: 全部 人教版 人民版 苏教版 北师大版 沪教版 鲁教版 冀教版 浙教版 仁爱版 外研版 译林版 闽教版 语文版 青岛版 中图版 科粤版 春粤教版 西师大版 北京版 川教版 粤教版 新华师大版 岳麓版 沪科版 鲁科版 苏科版 湘教版 科教版 鄂教版 长春版
年级: 全部 幼儿园 小学 初中 高中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初一七年级 初二八年级 初三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学科: 全部 语文 数学 英语 物理 科学 地理 化学 生物 历史 政治 思想 音乐 美术 体育 健康教育 品德与生活 品德与社会 绘本故事 历史与社会 信息技术
    册: 全部 上册 下册 全册
类别: 全部     课文原文     视频     课件ppt     试题试卷     课本剧     教学案例|教学实录     剧本|情景剧     插图|图片|课文配图     录音mp3|课文朗读     教学设计|教案设计     阅读答案|练习与测试答案     翻译|译文     教师用书     语法修辞     练习题|练习册答案     阅读理解|阅读训练     教学计划     教材全解|教材解读     练习设计     教案|教案下载     说课设计|说课稿     电子书

生活与哲学期末测试613

 

生活与哲学期末测试六十三

 

专题训练二

 

一.单项选择题(在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每小题4分,共10题)

1.“物质可以变精神,精神可以变物质。”这段话(  )

A.是正确的,体现了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B.是错误的,物质和精神不能互变

C.前一分句正确,后一分句错误            D.前一分句错误,后一分句正确

2.有这样一个故事:两位制鞋商先后到同一个地方去搞“市场调研”,先去的那位发现这里的人一律不穿鞋,于是作出判断:“这里的人不穿鞋。”悻悻而去。第二位随后也来了,他见到人们不穿鞋,经过一番调查研究得出了与前者迥然不同的结论:“这里的人不穿鞋,是因为没有鞋。”他立即投资办厂,结果大发“鞋”财。故事中的两位商人面对同一情况,得出了不同的认识,采取了不同的行动,这说明(  )

A.二者的利益立足点不同                   

B.二者见到的事实不同

C.思维方法不同影响到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 

D.能否做到从实际出发取决于客观事物本身

3.英国哲学家贝克莱说:“观念的产生,并无必要假设外物的存在。”这一观点(  )

A.认为认识的产生不依赖于客观事物   B.否认了物质运动的绝对性

C.是一种形而上学观点               D.不承认矛盾是客观的

 

我国古代“相马”专家伯乐著有《相马经》,书中说:“良马额部隆起,象一种蜘蛛的日角,四个蹄子犹如垒起的酒药饼。”有一天,他的儿子按照书上讲的这些特征去“相马”,结果,他双手捧着一只癞蛤蟆兴冲冲的回家向父亲报告:我也相了一匹马。据此回答6—8题。

 

4.伯乐的儿子这种“按图索骥”的做法属于( )

A.唯物主义   B.本位主义   C.经验主义  D.教条主义

5.这一事例告诉我们,办事情要取得成功, 必须做到( )

A.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B.努力学习书本上的理论观点

C.从自己的经验出发             D.个人的愿望作为立足点

6.实际工作中,坚持从实际出发,做到主观和客观的统一,不是轻而易举可以做到的。从客观上看,是因为( )

(1)客观实际往往是许多事实的总和   (2)客观实际总是多方面的

(3)客观实际是变化发展的           (4)人们的立场,观点和知识构成不同           

A..(1)(3)(4)    B.(2)(3)(4)    C.(1)(2)(4)   D.(1)(2)(3)

7.2001年11月,北京发生了“法轮功”痴迷者残害父母,妻子的惨案。傅怡彬在回答公安人员审问时说:“我非常孝敬。为什么把他们砍成那样,我是行孝心,使他们脱离苦海,到一个更高境界,更高层次去。傅某的这一行径体现的“法轮功”本质是(  )

A. 客观违心主义         B.残害生命,危害社会 

C.妄图颠覆中国          D.搞教主崇拜,精神控制

8.这一惨案给我们的启示是( )

A.要坚持依法治国,对修练者绳之以法    B.公民享有修炼的权利,必须履行相应的义务

C.只有根除邪教,才有社会的安宁        D.反对一切形式的唯心主义

9.古希腊哲学家克拉底鲁认为,万物只是一种不可名状的“旋风”,瞬息万变。他拒绝给事物以名称,主张对客观事物“什么都不说”。其错误在于

A.否定事物的客观性        B.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C.否定了事物的相对静止    D.割裂了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10.庖丁解牛,游刃有余;揠苗助长,苗枯田荒。这给我们的启示是

A.现象是规律的外在表现形式     B.人在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

C.尊重规律是取得成功的基础     D.解放思想是取得成功的条件

 

二.不定项选择题(在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错选、多选、漏选的,该题不给分。每小题六分,共5题)

 

1.”在一位物理学家看来,电场正象他所坐的椅子一样是客观的”,这句话的意思是( )

A.电场和椅子一样,是看得见,摸的着的

B.电场与有分子组成的物质不同,看不见,摸不到,不具有客观实在性

C.电场也是物质的具体形态,具有客观实在性

D.电场是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客观存在的

2.“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句话主要说明(  )

A.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不等于人们的意识都是一样的

B.由于观察的角度不同,对同一事物会有不同的正确反映

C.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D.对于任何事物的认识都不可能是正确的

3.在电脑的控制下,机器能够“自动”调节,导弹能够”自动”命中目标.因此,有人说电脑也是有意识的.这种观点否认了(  )

A.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B.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

C.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D.意识是生物特有的能力

4.某地农民刊登广告,聘请城里的下岗职工到农村去就业,得到一些下岗职工的热烈响应,他们纷纷到农村承包土地,种果树,开鱼塘,开始了第二次创业.这表明(   )

A.人们的思想观念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   B.农村比城市有更多的就业机会和途径

C.实现再就业必须转变思想观念           D.城乡差别已不复存在

5.多年一贯制的课桌椅已无法适应现在孩子的身高和体重,为此,专家建议课桌椅也应按号码进行划分,让学生们坐上合适的课桌椅.从方法论角度讲,这符合( )

A.物质决定意识         B.一切从实际出发

C.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D.矛盾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

 

 

 

 

三.主观题

  某贫苦地区领导认为,脱贫不能仅靠政府救济,更要靠自力更生。他们根据其他地区“无工不富”的经验,建起了一些小型机械厂,但由于原材料和资金缺乏,结果收效甚微。经过认真分析,他们认识到该地区山场面积大,适宜发展林果业和养殖业,于是因地制宜种起了果树、中药材,饲养起牛、羊、家兔等,经济情况很快有了改观。在此基础上,他们又办起果品和肉类加工厂,几年就摆脱贫困,走上了致富之路。

该地区在脱贫过程中是怎样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

 

 

 

 

 

 

 

 

 

 

 

 

 

 

 

 

 

 

 

 

 

 

 

 

 

 

 

 

 

 

 

 

 

 

哲学基础知识专题训练

专题训练二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1A  2C  3A  4D  5A  6D  7B  8C  9C  10 C

 

二.不定项选择题:1CD  2AB 3BC  4AC  5BC

 

三.参考答案:

(1)坚持从客观实际出发。该地区从脱离本地区实际盲目办工厂,转为根据本地区“山场面积”的特点发展林果业、养殖业,做到了从自己的实际的真切了解。

 

(2)辨证的认识和把握实际。该地区既看到自己发的不利条件,有看到自己的有利条件,作出真正发挥自己的优势的正确决策,这一过程体现了的实际的全面把握;在林果业和养殖业有了一定发展后,办起了与之匹配的果品和肉类加工的过程,则体现了对变化发展了的实际的正确把握。

 

(3)正确对待别人的经验,该地区对“无工不富”的经验,从简单照搬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地制宜的作出正确的决策,说明了这一点。

 

(4)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该地区领导认为脱贫仅靠政府救济,更要靠自力更生,并及时办起果品和肉类加工厂的决策过程等,说明了这一点。

 

 

 

 

 

 

 

 

 

 

 

 

 

 

 

 

 

 

 

 

 

 

 

 

 

 

阅读(7)
Top